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提问
2009-07-02郑秋杰
郑秋杰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有疑问产生是进行思考的标志,是创新的前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提问的契机”,培养学生不但敢提问、会提问,而且爱提问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提问,摒弃那些没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例如,在教学《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中》,例题中通过情境出示小猴子已经摘下23个桃子,树上还有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在一部分学生的眼中这是一个十分容易的问题,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却是只看到了两个数字。对于这些孩子,怎样求原来有多少就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如果你仔细阅读教参,会很清晰地看到:树上原来的桃子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采的23个,另一部分仍然在树上的5个。当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怎样让学生明白树上原来的桃子被分成了两部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类课题的难点。这一难点也正是学生学习中存在最大疑问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的产生、捕捉“提问的契机”?
一、从题目的理解过程中提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字,诱发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的概念和法则中处处闪烁问题的火花。在阅读教材后,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在这段文字中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是他不理解的?在刚才那个例子中,通过回顾题意后,发现“原来”就是学生颇疑惑的地方。
二、用学生的问题来提出问题
在堂课中,教师可以以问引问,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当学生发现“原来”很难理解,教师适时追问:“原来的桃子有哪些?”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原来的桃子有的已经摘下了,有的还在树上。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实物后,教师引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什么叫表面积?如何测量圆柱的曲面?如何测量圆柱底面积?求圆柱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如果圆柱没有盖子怎么求表面积?等等。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提问
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生生之间会发生思维的对撞,甚至会展开辩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不断被触发,获得了探究学习的“高峰体验”。
四、从实践操作中提问
我们往往只关注解答结果的正确与否,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这样不仅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中学生思维性也大打折扣。如,在复习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去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自己寻求答案,结果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同学把圆柱通过切割后拼成长方体,推导出书上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同学提出:“长方体的摆放方法不同,推导出来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一语惊醒梦中人,同学们又进行小组合作,不仅想到了课本上的解法,还出乎意料地想出了课本上没介绍的另外两种解法: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半径÷2,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周长×半径×高÷2。学生们兴奋不已,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