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2009-07-01王思英
王思英
《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是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参与性不高的问题,如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益低下;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明显欠缺等。因此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实效性,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所采取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传统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首要问题。转变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摒弃就教而教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2.转换教师课堂角色。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既是示范表演者、情景创设者,同时也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在学习《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方案,请几位同学扮演鲁迅、陈独秀、胡适,让学生自己来做主人,去体验历史,感慨历史,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总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服务员与前进路上的加油者、鼓励者。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实效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必要条件。1.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机会。允许学生主体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乃至教学评价的实施。2.教师应该改变自上而下的“给予传统”,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关系。教师与学生可以是朋友,一同去分享成功喜悦与成果,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尤其是加深对差生的理解,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取的经验与知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1.重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愈强烈,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厚。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来说,一方面是学生的志向,另一方面是学习兴趣,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入,我拿出儿童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就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历史短剧请学生来表演,通过郑成功的语言和行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高尚品质,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他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
3.采用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参与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说:“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你真棒”“你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这样的正面鼓励,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到教学中去。
4.及时反馈调整,强化学生参与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请你当当老师的助手,对同学的回答简单的评价。教师则可以从中看到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矫正,提高教学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进步和成功。
四、设置实践作业,拓展学生课外参与
社会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因素,能促进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因此,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活动的因素,寻找实践的切入点,拓展学生课外参与。如:“走出去”式采访调查,在学习“红军长征”内容时可组织学生采访老红军,学习历史,感受红军的优秀品质,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学生在调查中参与学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因此,每一位初中历史课教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实效性,使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