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记,利少弊多
2009-07-01周瑞山江必红
周瑞山 江必红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这样描写学生写作之窘态:“一提作文就摇头,看到题目皱眉头,提笔未写咬笔头,想了半天难开头。”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力度,要求学生每日写一篇日记或其他“小作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斗胆立言:一日一记,利少弊多。
一曰败坏了学生的“文风”。当今,很多中小学生提出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学生成为了“笼中鸟”,“缸中鱼”。本来就贫乏的生活又“雪上加霜”了,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校内的生活很无奈。他们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要求他们每天写作文,实在是强人所难,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完成任务。他们有的抄袭范文,有的杜撰事实,有的闭门造车,结果使一些学生慢慢地形成了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的不良风气。如果站在公正的立场来分析,学生此举确实有点逼良为娼的因素在内。在中考、高考中,很多考生写父母双亡,父母离异或经历其他不幸的事情,起初还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但此类虚假作文见多了,评卷老师的厌倦之心也油然而生了。学生的作文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写作技巧,表达独特感受,陶冶高尚情操等等,而现在不但未达到此目的,反而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岂不悲哉?季羡林大师说:好多被动写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是大可不必写的。真乃精妙之言也。季老读范敬宜的笔记后,明确地提出了文章的“四真”之境,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要求生活极其单调贫乏的学生天天都写一篇文章,势必会使学生陷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伪、空洞境地。
二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专家提出:小学生率性写作,初中生趣味写作,高中生研究写作。但要生活贫乏,阅历不丰富的学生每天写一篇文章,他们又怎能“率性”“趣味”“研究”呢?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梁衡说:“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没有参加火热的斗争,没有经历生离死别,又怎能写出如诗如画、如火如荼、如泣如诉的感人华章呢?硬着头皮写,精神压力可谓大也。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早就说过:“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误尽苍生是语文”曾是对语文教师莫大的不信不尊。如果语文教师片面理解“多写才是硬道理”,恐怕真会“误尽苍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次,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并没有要求天天写一篇文章,因为这不切实际,不合国情。当前中小学生减负,理应包括学生作文在内。
三曰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西哲培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次数繁多的写作,学生怎能次次都有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敷衍为文,写作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产生不了爆发力爆炸力,纯为作文而作文。中外各有一个关于学生作文的故事:一个叫汤姆的学生写一条叫鲍勃的狗,要求写600字,当他写到570字时,实在没有内容可写,只好写:我对鲍勃叫道--鲍勃、鲍勃、鲍勃,鲍勃不理我,我又叫道:“鲍勃、鲍勃、鲍勃……”直到满600字时,才不叫“鲍勃”。中国一男生写一篇600字的作文,结尾处是:加油吧!还差15个字,再加油吧!还差7个字,满了。学生硬着头皮如此作文,又怎能写出锦绣文章来呢?
一日一记,还可带来其他方面的弊端,择其要者如前文所述,但是相对天才文学青少年儿童来说,是有好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有利的。这也就是一些学者所提倡的“多写是个硬道理”。韩寒、郭敬明、蒋方舟,一天一短文可能还太少了。可惜他们毕竟只是特例。笔者反对一味地多写多练的“一日一记”,并非说学生不写,而是说要适可而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掌握写作技巧,产生主动写作之愿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才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也。
作者单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