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细“品”
2009-07-01曹诗红
曹诗红
摘 要:品书,就是品人生。“品”在阅读中,更在阅读后。当然,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阅读前,学生应有阅读目标的指导,但是阅读目标不可太详细太集中;阅读是一个探宝与收获的过程,大家各得其所,但是,应该把自己的欣赏与品味留下一定的痕迹,那就是诉诸于文字;阅览课结束,是“品”的交流和新的品味过程的开始。
关键词:读书 品 提高 阅览 质量
电视电影,如金发碧眼魅力四射的西方女性,让人第一眼就可能为之着迷为之倾倒。于是乎,《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对罗丝一见钟情不难理解;于是乎,如今的电影票房动辄过亿不足为奇;家长苦口婆心而电视机前的孩子无动于衷也不能说纯属偶然。
书呢,是内秀而又含蓄的东方女孩。
“寻遍山外山,找遍水中水,谁是你梦中的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千万里的胸怀,五千年的色彩,孕育了东方的女孩……”
这首歌是对东方女孩较为客观的诠释:如烟、似梦、朦胧、含蓄、内敛、内秀。因此对于她们,需要你去细细品味方能看出那淡淡的、平静的眉目下耐人寻味的喜怒哀乐。
对于电影电视,你可能只需一双眼睛就足够;然而,对于书本,你需要的可能还有一颗细腻善感的心细细去品味去咀嚼。
品,品香茗,品美酒,品人生……品书,就是品人生。
作为语文老师,你可以建议学生去看“金发美女”,但你更应该引导学生欣赏“东方女孩”,因为“东方女孩”就是你,就是我。
当然,“品”在阅读中,更在阅览后。
但是在阅读前,语文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大致目标。朱绍禹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又体现为全部活动的过程和归宿,是贯彻全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虽然阅读课在阅览室上,但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阅读的大致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但是阅读的目标切不可太详细太集中,因为读书就正如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生气蓬勃的花园,有的人进去可能专注于锦绣灿烂的葛藤花卉,有的人可能流连于国色天香的牡丹,有的人可能迷恋着娇艳可人的玫瑰……但是,也不排除有人会去研究这个花园的艺术美或者去考虑这个园子里的生态甚或园子里花卉异草的药用价值,当然,你只是惊诧于早晨园子里露珠的浑圆与晶莹也未尝不可……既然学生进了这个园子,你满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去发现去采摘,而不是把学生的目光固定在一个点上而不及其余。当然,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欣赏,你还可以把学生在某个领域内的发现推向纵深。
接着学生进入园子了,你大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去探宝。他们在其中自然有自己的欣赏品味,你用不着在其中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大家要知道,语文教学中阅览课相对来说是较为自由的,正是这一自由的空间才使学生萌发了各自不同的喜好,比如有的喜欢传记文学,他可能在自己的写作之中把某个传记人物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再来个适当的点评,或者写个《某某新传》也有可能;比如喜欢古典小说的,读了《红楼梦》之后大可以专门研究其中的诗词(不要对学生说搞点研究是很高深莫测的大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搞),也可以专门揣摩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之道,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你可以研究贾府不同人物的心理,对医学有兴趣的可以研究林黛玉的病的治疗方法,对建筑学要有兴趣的你可以研究荣宁两府的建筑艺术,对厨艺学有兴趣的你还可以去尝试做一道那荣国府里的茄子,对服饰有兴趣的你还可以研究金陵十二钗的钗裙环佩,甚至可以去裁剪一身红楼味十足的古典服装……
但是,不管你欣赏什么、品味什么,你要把你的欣赏和品味留下一定的痕迹,那就是诉诸文字。比如你初读某一作品,你可以写批注,你也可以读到哪里“心有戚戚焉”时写下感受和感慨等等;精读某一作品,你可以大胆地写评论文章,或者就某一方面写下只言片语从而为写成型的文章打下基础……其实,这些文字就记录了你思想的足迹、灵感的火花。读书、品文,其实就是再创作的过程,老师,你要做的就是把创作权交给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阅览课结束,并不是学生“品”文过程的结束,而是“品”的交流和新的品味过程的开始。
作为语文老师,笔者曾经在阅览课结束后把学生“品”文的记录拿来细加分析,为之分门别类,从而把这些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如传记文学组、红学会、西游记吧、三国演义群、《聊斋》之斋等,有的组还划分为更小的兴趣小组,从而就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每个组推出一个组长,组长不仅负责组员的组织与任务的调配等“大事”,而且还要考虑到为本组成员营造好的欣赏和研究的氛围等“小事”。阅览课结束,每组专门利用一小块时间(当然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可以见缝插针地灵活使用其他时间),用演讲的方式或拉家常的方式让组员展示和交流自己欣赏和研究的成果,从而构造一个展示自我及学习他人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从展示自我欣赏他人到发现疑问探讨疑点再到追寻答案的螺旋式的上升的轮回中组员不仅发现自己研究的兴趣更浓了,而且在这种团体合作中大家都成为了志同道合之人,平日的小摩擦都被合作与欣赏给取代了。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甚至半学期,定期地检验他们阶段性的成果。当然,在其中老师不只是一个组织者还是一个参与者与引导者,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把他们的兴趣或研究引向纵深。
比如,对于红学会的成员,笔者曾建议他们先仔细阅读《红楼梦》原著,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加深理解。然后借助网络和图书馆,观摩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开讲的《红楼梦》、读花60年时间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大师周汝昌老先生的作品,如《石头记鉴真》、《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梦的历程》、《曹雪芹新传》、《红楼梦辞典》等。读原著后和大师交流,这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对于学生如此,对于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此时的老师和学生也许处于同一起跑线,老师和学生俨然已是“同一战壕的阶级兄弟”了,这种师生关系,比起平日老师“唾沫飞溅”地说教,学生神情木然地“倾听”可能来得更融洽。
这样,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显得更亲近,更值得信赖。因为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他们的领路人和与他们相知相伴的挚友。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也要老师来一个不断品书和研究的过程。但是,不管怎样,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欣赏品味能力,老师的付出难道不是快乐的事吗?在这多次的不断提高层次的交流中,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会加强拓展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这样的话,何愁学生不能进入佳境呢?那阅读课你何愁没有效果没有独到的价值呢?
到一个月或半学期结束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把这些成型的成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于全班、全校甚至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同学们的文学素养、精神品位自然已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品之于书,那是于平静的水面探深处的激流,于雪域高原上摘采那一朵圣洁的雪莲花——读书要细“品”!
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