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2009-07-01王岚
王 岚
摘 要:聋哑孩子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作为公民,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扶助。同样,作为公民,他们的行为也必须服从法律的约束。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有残疾的聋哑孩子,因此,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比起那些普通的教师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具有长远意义。我们既要通过特殊的手段教会他们学习以及生存的技能,同时也得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我们的法制教育渗透其中,从而强化聋哑孩子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聋哑学生 特殊教育 法律意识
聋哑孩子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作为公民,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扶助。同样,作为公民,他们的行为也必须服从法律的约束。工作在特殊教育学校,每天面对的都是有残疾的聋哑孩子,这些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聋哑学生虽然也有活泼幼稚、率真可爱的一面,然而,由于先天的身体缺陷使他们在人生道路的起点上比其他同龄人慢了很多。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比起那些普通的教师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具有长远意义。我们班的学生主要来自乡镇农村,多数家庭条件差,家长文化水平低,又不懂手语,交流困难,他们除了哀叹自己命不好外,似乎对自己的聋哑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也不愿面对这个相对比较残酷的事实,虽说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们充其量也只是给孩子提供必需的温饱,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成了空白。在这样的环境下聋哑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自私、任性、孤僻,甚至偷摸东西。有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学生叫胡启,平时各方面表现积极上进,是我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可就是这样一位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竟然在超市公然拿出香皂盒里的香皂,然后把盒完好地放回原位。一切神不知鬼不觉,他可以很坦然地做完这样的事,回来后向同学们炫耀,并能讲述“心得”让同学效仿。我知道后感到非常震惊,震惊之余我陷入深思:在校表现优异的学生也会做这种事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想是因为聋生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对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法,加之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在作案之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危害性和将受到的法律制裁。聋哑人和盲人不属于无责任能力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丧失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由于他们在生理上有缺陷,智力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毕竟比正常人要差一些,从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了解,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明确指出,聋哑人犯罪也同样会受到惩处,同时又体现了我国刑法实事求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如果聋哑人的基本权利受他人侵害而遭受损失时,有依照法律规定获得保护或者赔偿损失的权利;如果以自己的生理缺陷为由而无视法律的存在,严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样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为他的老师,我不能坐视不理,我有责任担负起教育他的重担,告诉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主动找了他谈话,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告诉他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1700多万聋哑人中,绝大多数都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很多的人与正常人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只要教育引导得法,聋哑人一样能取得进步和成功。南京市的聋哑少年周婷婷就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我们学校每年都有毕业生被录取进入天津大学、长春大学等高校和正常人一起生活学习。他在超市的行为虽然很“小”,后果也不十分严重,可这毕竟也触犯了法律,也是一种犯罪。接着又带着全班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利用法制课、班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系统地学习法律,另外我还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组织观看通俗易懂的法制宣传图片、影片;并实行警校联防,请民警到学校给学生宣传法制教育,或请政法专业人员讲法律和案例,聘请遵纪守法能自食其力的聋哑人担当校外辅导员,现身说法给同学们讲人生经历和体会,激励聋生遵纪守法奋发图强。还组织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校外活动。如参加公捕大会,旁听法庭审理案件,到少管所调查少年犯和劳教人员改造自新的个例。使同学们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产生触目惊心的感觉,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经过这些教育活动后,胡启同学彻底改变了,他首先在班上作了检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忏悔,并表示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法制意识,远离犯罪,要做到身残志坚,争取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总之,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我们既要通过特殊的手段教会他们学习以及生存的技能,同时也得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我们的法制教育渗透其中,从而强化聋哑孩子的法律意识。
作者单位:吉林特殊教育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