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缺席导致的课堂教学畸变
2009-07-01王永炳
王永炳
自新课程推广实施后,课堂上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若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知识缺席引起的。知识的缺席导致教师在达成能力培养与文化熏染的整体目标上缺少可以遵循的理路,生成不了适宜的教学内容,授课为所欲为。课堂教学的畸变形态粗略地讲有以下几种:
一、“拓展阅读”畸变形态
真正的拓展阅读可以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但时下老师却往往是这个“点”与“一”没有明确就忙着拓展。如一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前面12分钟朗读,再接着10分钟内容归纳,再是5分钟主题讨论,这样27分钟后是“拓展阅读”,我们认为是典型的教学内容逃逸现象。
二、“多媒体教学”畸变形态
“现在不讲‘听课,叫‘看课”,从这句流行的话中可以知道多媒体误用情况的严重。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冲击,应当体现在师生互动、信息搜集等领域所展示的广阔前景上,但现在我们却用它来把文字变成图像,更糟的是,这些图像使文本丰富的内涵大量地流失。
三、“自主、合作、探究”畸变形态
“自主、合作、探究”取代接受性学习,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实中许多教师是这样实践的:首先是学生提出问题,再是提炼出一个主要问题,然后是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汇报。他们的出发点是非常良好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下“生成”教学内容,但由于现状达成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序列是没有的,因此,所谓的“自主”往往只是使学生探来究去还在现有的基础上徘徊,难以生成有效的成果——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内容就流失了,只剩热热闹闹的表征。
四、“感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畸变形态
感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重视读者的作用,这根本区别于读者主体沦陷的接受性学习。但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惊异于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是非常任性的宣泄自己的观点。读了《背影》可以大谈自己的父亲不“婆婆妈妈”而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也可以说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可以感慨武松力气真大,也可以说他“不保护野生动物”;可以说他的爷爷与愚公年龄相仿还在劳动,也可以说愚公“没有效率观念”。——而我们的老师对诸如此类的行为好像是默许甚至是鼓励的。
从以上我们得出,许多教学形态由于没有内容而成为“花样”与“招牌”了,而它们都有一个闪光的字眼,并且都以新课标的名义在实施。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于真知识的缺席造成的。怎样才能使畸变的课堂回归常态呢?我们认为在目前知识重构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只能作方向性的努力:要努力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关于选文类型的知识——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二是界定出几种课堂基本形态,使目前畸变的课堂回归常态。传统教学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传承的,譬如诵读形态的教学、熏陶感染形态的教学等,这些形态的教学里面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目前处于一种半透明的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使里面的教学内容明晰化。在此基础上再引进需要的知识,在传承的基础上再纳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回归常态,有秩序的以累进之态势走向新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