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音乐学习飞扬个性
2009-07-01雷沁沁
雷沁沁
音乐的个性指的是“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音乐课教学应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向生命和生活归位,用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验,感悟生活的经历,使学生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来自自然,从而获得音乐的认识,这是真知、真情的倾诉。
一、学会观察生活,突破教学程式化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如同源泉,音乐是溪水。如果把音乐比作蓄水的池塘,溪流里要想贮存清清的活水,则需要生活的源泉涌来。学生音乐课想什么,抒发什么,“高墙下的四角天空”,不可能是儿童音乐成长的大舞台,学生没有那么多的体验,就没有那么多的感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摄为音乐素材;还应诱发学生广泛收集信息、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聊天,多渠道、多角度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学生从“观察”“玩”和“收集”中解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这种“观察—积累—捕捉—体验”的过程,孕育着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创作灵感的升华,也蕴含着音乐灵感的心里的形成。这样儿童表现音乐的内涵来联想愈宽,思路就愈广,使之抒之有物,乐在其中。
二、培养创新意识,注重个性发展
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不断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创编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学会抒发真情,尊重学生的个性
基于这个特点,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欣赏中个性独特的感受,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别小看这是音乐课的问题,音乐课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怎样做人的重担,在这极普通的音乐实践中传达的却是一个做人的观念:是真情还是假意?是记录生活还是粉饰生活?这种要求不可忽视学生真正的感情体验。要关注孩子真实反映自己的生活,尽管这时孩子表达的情感幼稚可笑,但是,正是这种幼稚才显得纯真、美丽、可爱而变得可取。
2.指导学生经历多彩的生活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活动在每时每刻进行,不同的生命构成不同生活经历。有成功与失败,鲜花与苦果,欢笑与泪水。学生情感倾吐应该是多彩的。可是,学生音乐课经历雷同,情感大同小异。其中原因:一是教师指导没有从具体内容入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造成乐感就是按照教师搭好的套路进行机械的克隆。二是思想认识束缚,以为音乐课跟语文写作一样,也要褒义的、赞美的、大家喜欢的,使的生活的空间本来就小,生活经历本来就少的学生成了完成任务去做自己的认知情感体验无关、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学习,孩子的音乐课成了“天真的谎言”,本真的情感完全“失色”。
三、降低音乐课要求,增强表达的信心
1.不拔高要求
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是音乐课的起步,就如一位刚刚学走路的孩子,作为引路人,要倍加呵护,要为他们搬掉一切障碍物,鼓励他们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切勿限制过多,门槛太高,拒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于音乐课的门外,人为的造成望而生畏的因素。孩子音乐课只要能“自发由衷”地表达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真情实感,孩子们能对事物最本色的认识用肢体语言、用歌声与你交谈,关注生活,提高认识,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了。
2.不限形式内容,鼓励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个性感受是音乐课教学的本质,音乐学习的灵魂。让孩子用清澈的目光、透明的思想,阳光般澄清的心灵来表现。这就要求教师指导音乐课时,尽可能触动学生心弦,发挥想象,不作过多的限制,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乐于表达,感到音乐学习像讲话一样畅快淋漓。倘若能这样做,就能找回传统教育模式下丢失的东西:率真、单纯、童真……
例如在教学小学教材《过新年》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进行启发:如果让你安排《过新年》歌舞场面,你将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情景?学生有的回答:耍狮子,有的回答:舞龙,有的回答:扭秧歌,有的回答:龙腾狮舞,有的回答:万家彩灯闪耀,有的回答:花团锦簇,有的回答:锣鼓喧天齐咚咚。……学生对过年特有的奇思妙想,无疑给音乐学习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遐想。
这正如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的那样“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指挥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创新即个性培养。个性培养创造力,音乐教学对个性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我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就不愁没有个性音乐的萌发和创新成果的丰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