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手段 上好音乐课
2009-07-01雷沁沁
雷沁沁
多年来,音乐以它特有的轻松、愉悦得到学生的青睐,学习音乐已经成了孩子的愿望。然而,中国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与成就远不及国外,究其原因,除了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与习惯与外国人大相径庭之外,还与我们的音乐普及教育的程度和音乐教学手段的不同大有联系。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就要着手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妙用、巧用电教手段,使电教手段的应用,达到音乐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电教手段,以生动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新奇感。刺激兴趣,达到“我想学”这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我们音乐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全民族人民的音乐素质。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点处用电教,直观释疑
我们的音乐教材内容文质兼优,其思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如《妈妈之歌》《丰收之歌》《小白菜》……都是寓教于乐的好作品。让学生学习这些歌曲,由于学生的经历与歌词内容还有一定的距离,思想观念与歌词作者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引起学生与作品、与作者共同的情感共鸣,只能用电教手段进行熏陶。因为电教能用它特有的形式,再现了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如通过欣赏《新疆好》,使学生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与舞蹈。并通过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的学习实践,感受维族舞的美,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新疆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儿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美味的食品和漂亮的新疆服饰。幻灯展示课件:①美丽的新疆风景;②漂亮的新疆服饰;③美味的新疆美食。
老师一边放课件,一边介绍新疆的各个特点。学生一定都很想看看新疆都有什么特产吧,那就录像放映:
1.葡萄、新疆帽……
2.欣赏《新疆好》歌曲。
3.初听学习:新疆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而维吾尔族人们用他们美妙的歌声来描绘他们美丽的家乡。今天我们来欣赏这首《新疆好》。歌曲情绪欢快,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歌颂和抒发了新疆各族勤劳的人民热爱和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
4.接着学习实践并通过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跺地转腕、单臂礼、拖帽等动作,能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喜悦的心情。
这样通过采用电教手段,进行师生互动的形势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特产,在教师的伴舞下聆听《新疆好》,使学生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舞蹈。并通过学习实践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喜悦的心情,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突出了培养表演维吾尔族舞蹈,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与舞韵的学习重点。在通过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的学习实践,感受维族舞的美。调动了情感,把学生与作品与作者思想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们由衷地怀着“新疆好、新疆美”的情感进入角色,从而有助于学好歌曲。
二、难点处用电教,用有价值
音乐教学是为了省时、高效、直观、易懂,教学的难点处用电教,往往成了教师最喜欢用电教的地方。众所周知,如果老师单凭乐谱、歌词来进行口头教学说明,学生必然索然无味,学生的艺术特长与艺术个性是无法高效地建立的。因为学生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我们设计幻灯、投影、音像等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方法。
例如欣赏《化蝶》曲目,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学习分析其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听一听《化蝶》片段,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交响乐队演出片段
1.这个乐段的速度、力度、音高是怎样的变化?
2.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音高——由高到低。
速度——由快到慢。
力度——由强到弱。
老师借此引导学生小结作者通过速度与力度上的音乐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情感。这个片段教学,巧妙地借助电化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内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关键处用电教,练有所得
目前,音乐教学要加强音乐素养教学已经成为共识。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那些关键乐句、歌词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学习音乐要素,乃至自编舞蹈动作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
如教师在教学《过新年》这首歌曲时,可以制作课件,播放《过新年》的配乐录像,学生听音乐并观看画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刚才的录像捕捉住最吸引自己的是:耍狮子、舞龙、扭秧歌……这些民俗活动。在过年的日子里,龙腾狮舞、彩灯闪耀、花团锦簇、锣鼓喧天,这些过年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遐想。借此认识三种庆祝春节的民俗活动,——扭秧歌、手巾花、打腰鼓。接着让学生学跳扭秧歌动作——1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扭秧歌步伐。也叫做“十字步”。再采用歌舞录像等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表现魅力吸引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我国的音乐传统民俗风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并在优美的旋律和舞步中受到情感熏陶。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