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新课程中的创新教育
2009-07-01杜云
杜 云
摘 要: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动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努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对于国家而言,知识和技术是最重要的优势,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久盛不衰的根源所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在于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的。地理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兼跨自然与社会科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浅见:
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不创新,却要学生创新,你说这可能吗?地理创造性教学,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地理教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内容简化,难度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其实反而提高了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地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蕴藏着的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材,设计有创新意义的教案,才能使地理教学能够真正地为培养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服务。
二、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交流,学生是主体,教师若运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便失去思考想象的余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例如:教师在讲授昼夜更替原因时,不能急于对原因作解释,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以下假设:假设地球是一个发光或透明的球体;假设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假设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假设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假设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步,在这五种情况下昼夜情况如何?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同时又加深了这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使学生想创造,敢于创造。地理新课程教材中包含许多地理学科新观点、新学说、新研究成果。教学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这些新课题,如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板块构造理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选用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组织学生观看地理科幻影片,可使学生保持浓厚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表现为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成果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1.想象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思维与创造想象的高度结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好彼此吻合的现象,联想到大西洋两岸原来可能就是连在一起的,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教学中如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提出“假设地球突然停止自转”,这一信息因为具有趣味性,学生会联想到地球自转偏向力、昼夜更替、生物生长、人类生活等诸多方面。
2.集中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要素连接成一个整体,考察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作用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英国》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英国的位置、气候、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后,指出正是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英国这一地理环境,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位置对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和综合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英国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把握英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3.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即通过某个诱发点诱发出各种创造性设想的方法,从一个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途径,从多角度多方向想象、思考,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使人思维开阔,善于引申推导,有时会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新颖的见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运用冷热不均匀形成热力环流的知识展开联想、拓展思维,就可以解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环流的成因。又如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解释我国台湾多地震的原因,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这样,通过联想思维,以因求果、以果溯因,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地理现象,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地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有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正向思维的运用比较习惯,逆向思维面对的一般是需创新的问题,如果能够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例如,我们在学习环境问题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态平衡,一般的思维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大气成分改变、物种灭绝,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人类必须保护各类生态系统,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对人类有利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护,对人类不利的生态系统,如大沙漠区,就要打破它,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正是人类打破了三江平原沼泽地系统,才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同时也对正面事物的理解也更为深入。
5.求异思维能力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正是由李四光的求异思维,“陆相成油论”才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启发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6.科学假设
科学假设是人们运用科学思维,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对未知的事物及其规律所做的推断和假设,是一种带有推测性、假定性和可变性的理论形态。例如: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到30°时,地球上的五带范围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南京和靖江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又将会出现哪些自然现象?分析此类题涉及到的是一个假设地理事实的材料,它描述的内容、推理现象与客观事实都不吻合。类似的假设还有:假如地球不自转,假如地球上不实施计划生育,假如森林继续被乱砍滥伐,假如每人开一辆不处理尾气的小汽车等,凡此种种,将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适当时机及时提出一个假设条件,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就不断被激发出来。
总之,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培养新型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希扬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北京:龙门书局,2003
2.陈安龙.《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
3.柯普宁(苏).《科学研究与逻辑》.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