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分”道“份”

2009-07-01郝铭鉴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常用字用字本义

郝铭鉴

“分”“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甚高,但人们常会临笔踟蹰,吃不准该用“分”还是“份”。香港为“身份证”的用字问题,曾经展开长时间的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官方倾向于舍“份”取“分”,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某些知名人士还发起了所谓“护边运动”,要保留“份”字的单人旁。1997年12月10日,特区政府临时立法会举行投票表决,结果赞成用“份”的14票,反对用“份”的30票,弃权7票,“减边派”战胜了“护边派”,但在实际运用中,至今尚未定于一尊。

“分”最初写作“八”。《说文》中对“八”的解释是:“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这个“八”字,犹如中国画中的大写意,左面一笔,右面一笔,两笔背道而驰,用来象征分别,可谓简约而又传神。段玉裁注《说文》时曾举方言为例,对“八”的本义加以印证:“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东西既然“与人”,自然便和自己“分别”。“八”后借用为数词,一借不还,古人才在“八”下面加个“刀”字,另造出一个“分”字。为什么以“刀”为形符?想来和初民们常用刀来分割兽肉有关吧。

“分”是个多音字,既可读fēn,也可读fèn。读fēn时,由其本义引申出四类义项:一是分的动作由实而虚,由物理而人情,如分手、分别;二是因分而导致物体由大变小,由整变零,引申出区分义,辨别义,如分析、分辨;三是分的产物即相对于主体的部分,如分支、分部;四是指一半,这是平均分割的结果,如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每到这一天南北半球白天、黑夜都一样长。读fèn时,“分”“份”同音,其词汇意义仍和“分”的本义有关,由分支引申出成分义,由划分引申出范围义。这时,“分”“份”明显纠缠不清:“分量”还是“份量”?“安分”还是“安份”?两种写法都可以找出书证,于是形成了一大批异形词。

“份”其实本不读fèn,而是读bīn。它是“彬”的古字。《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文》引用时便作“文质份份”。从《说文》到《康熙字典》,找不到一条“份”读fèn的训文。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政府调换“身份证”还是有道理的。“份”今天的读音和义项,是在“五四”前后逐步形成的。“分”字是常用字,不同读音有不同义项,也许为了表述清晰起见,人们想到用形近的古字“份”来分担“分”的一部分任务。可惜这条路没有走完。

那么,在现代汉语中,“分”“份”两字究竟应该怎么区分呢?

先说“份”字。从用字规范的角度考虑,应该用“份”的大致有下列五种情况:一、用作量词,如一份礼物、两份文件、这份材料、那份报纸,“份饭”的“份”,指的是搭配成份,故也应该用“份”;二、用在省、县、年、月后面,表示划分的单元,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三、指整体中的一部分,如股份、份额,送礼的“份子”,义为个人应该分摊的份额,自以用“份”为宜;四、单独使用,义为程度、地步,如“事情闹到了这份上”;五、个别约定俗成的用法,如前面提到的“身份”。“身份证”已为群众普遍接受,推倒重来似乎不太现实。

应该用“分”的,大致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指成分,即构成事物的因素,可以是自然形态的,如盐分、水分、养分,也可以是人文形态的,如情分、缘分、福分;二是指地位、职责、权利的范围和限度,如分内、分外、安分守己、恰如其分;三是用于“分子”一词,指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骨干分子。

猜你喜欢

常用字用字本义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关于常用字覆盖率统计算法的研究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辽代避讳用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