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辅导员
2009-07-01曲建武
曲建武
这是一个本不应当成为问题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在我国的大学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风风雨雨,在我国的高等院校里,活跃着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辅导员队伍。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更加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使得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提出这样一个本不应是问题的问题呢?
去年下半年,受教育部委托,我去了几个省督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情况。许多地方和高校都出台了很多有利的政策,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一大批辅导员爱岗敬业,为大学生的成长勤奋工作在第一线。看到这些,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尽管属于辅导员们的那个姹紫嫣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你不能不感觉到,为迎接这个春天的来临,一阵强似一阵的春风在屡屡吹来。然而,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我的脑海里也不时地掠过丝丝阴云:有的同志(有的还是领导)谈到,辅导员队伍就是为了当前政治工作的需要,再过些年说不定就没有辅导员队伍了;有的同志说,辅导员太“有用”了,学生欠的学费只要辅导员一催,都缴上来了;有些辅导员仍安不下心来,觉得自己就像个“临时工”似的,没有归宿感。我担忧的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来建设辅导员队伍,眼下的辅导员队伍尽管看似红红火火,恐怕真会有那么一天就偃旗息鼓了。
大学为什么要有辅导员?这与如同为什么要有大学一样,清楚了为什么要有大学,也就清楚了为什么要有辅导员。大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1167年,为什么建立了牛津大学?是因为当时国王下令,一定要建一所为自己国家培养人才的大学;1636年,哈佛大学建立,几百年来传承在哈佛校园里的一句不朽的名言是“入则增长智慧和才干,出则服务祖国和人类”;普法战争使德国受到了耻辱,为了“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柏林大学应运而生;甲午战争,泱泱华夏,败在了弹丸小国手里,于是有了维新变法,有了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等中国第一批现代大学的创立。大学自古以来就是育人的场所,大学文化可以最核心地概括为“育人”二字,大学的功能是以它培养的人的质量如何来实现的,离开了育人,也就离开了大学文化的传承,也就失去了真理的追求,失去了大学的价值。今天,我们中国的大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更应该充分体现大学“文化育人”这一本质特性。
大学怎样育人?教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名掌握了专业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知识应当为谁来用、怎样来用。这就关涉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关涉做人的基本准则问题,这就需要大学一定要全面地培养学生。辅导员是干什么的?简单说就是管学生的价值观的,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非同小可。从这个意义上讲,辅导员队伍的存在,并不是一些大学领导“恩赐”的产物,更不是因为有了学生欠缴学费,才需要有辅导员队伍。领导重视不重视,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不好相关;辅导员收不收学费跟大学制度完不完善相关,大学制度完善了,收学费这样的事务性的“杂活”或许就不用辅导员做了。辅导员队伍的存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只要办大学就会需要有人来完成育人的任务,就会需要辅导员这样一支教师队伍。至于将来辅导员会不会改叫别的什么名字我不敢肯定,但我确信,这样一支育人队伍在大学里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并不是天然发挥的,它需要辅导员们的努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在短时期里还很难形成各方都一致的看法(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越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为什么要有辅导员呢?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让那些对辅导员工作缺乏认识的人觉得你有用。比如,我在1982年做辅导员时,80个学生毕业时有13个学生入了党,有8个考上了历史学硕士研究生,而当时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历史学位的硕士点。学生们都非常感谢我对他们的爱心教育,同事们也都说我“太有用了”,在我当辅导员的第二年,同事们就投票一致同意破格为我涨了一级工资。不要争论,用事实说话。辅导员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沿着自己业已选择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这样属于你们的春天才会来得更早一些。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