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探讨
2009-07-01袁锦梅
袁锦梅
声乐教学中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快速地掌握声乐这门艺术,而且更加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歌唱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时就能获得,它是在日常生活训练中经过培养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1、树立正确的歌唱观
以平常心去歌唱,正确的歌唱观由对歌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多少艺术家都是由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强烈兴趣、爱好而转化为热爱的情感,近而支持他们不断忘我地追求其中的真谛。对于声乐教学者,只有热爱上这门艺术,才会以平和的心态、忘我的精神去教学、去歌唱,而不是因为名利、虚荣的心理去从事歌唱、教学。
2、培养自身歌唱注意力的集中
这是声乐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它要求演唱者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于歌唱中。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要充分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把精力投入到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如果真正做到“以情带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在舞台实践中成长
歌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优秀歌唱家的表演才能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熟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以成熟的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所以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演出或比赛,在实践中成长提高。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者特别要正确地认识、分析成败的原因,针对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有效沟通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明显减轻学习者的心理压力。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教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教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学生更要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与教师的积极沟通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要让自己会教学。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演唱中放松自如的境界。
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既含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亦有后天锻炼的因素以及环境影响的因素等。正是由于种种先天遗传气质的不同,使每个人产生不同的心理特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很内向,少言寡语,上课时过于紧张。面对这类学生,要在演唱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使之情绪活跃起来,感觉上达到兴奋时,演唱的效果就会好些。久而久之,每次上课都是使他们情绪放松,寻找自信,慢慢就会帮助学生把心理素质完善起来,从而使其气质有所改变。也有的学生在课上热情、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就是不刻苦、不踏实,对于此类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缺点、错误,使学生稳定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为了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声乐教学过程中,最好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肯定,对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一个肯定都会导致更深的肯定,而一味的否定则起着相反的消极作用。
在声乐教学及演出中,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克服演出中演唱的心理障碍,分担学生演唱前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让他们独自迎接演出的挑战,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诱发学生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消除“怯场”的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使他们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需建立在发声器官受过良好的训练及演唱技巧较完善的基础上。
总之,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锻炼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的心理因素将直接影响生理活动。娴熟的技艺有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艺高”固然可以使人“胆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肯定“胆大”,这时候就看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演唱者如果心理调适能力较强、心理状态好,即“胆大”,则能使其“艺高”得到更充分甚至超常的展现:同时,即使是那些相对来说“艺”还不够高的人,也会因“胆大”而适度弥补其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缺欠。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打下理论基础,从而深刻认识声乐演唱与教学歌唱发声的内在心理规律,促进声乐教学水平和歌唱者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