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会展业“突围”对策直面金融机
2009-06-30罗润来杨文明
罗润来 杨文明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已波及其他产业,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且仍没有触底反弹的迹象。会展行业就是为服务贸易而生的,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当全球贸易开始萎缩的时候,会展必然受到影响,高速发展的中国会展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会展业的影响
从国内的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和中西部5大会展经济产业带看,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世界金融危机已经给中国会展业带来明显影响:
1展会数量、面积缩水大。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1800多项,但实施办展的只有1000项,实施率仅占55%,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5%。不仅海外参展的整体规模变化大,而且今年国内企业的展览面积缩水也已成定局。据《陶瓷视界》监测,2008年“佛山陶博会”的展位约有1/4没有售出,过去撑场的几家大企业也不见踪影。即便是以往人满为患的展会,现在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寒流。
2采购商人数减少,成交额下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广交会素有中国外贸“风向标”之称,在第104届广交会上,采购商和订单都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境外采购商比第102届广交会下降7.4%,比第103届广交会下降8.8%;成交额比第102届下降15.8%,比第103届下降17.5%。(2007年秋季举办的第102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为18.9万人,出口成交额为374.5亿美元。而于2008年春季举办的第103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为19.2万人,出口成交额为382.3亿美元)。
3展会招商变得更加困难。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订单减少,参展热情不高,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但由于购买率下降以及心理上的恐慌等因素,也影响到他们参展;国际展览巨头在中国组织出境展会遇到招商压力,国内展览项目的招商也同样身陷困境。中小型企业参展有压力,就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也同样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将直接导致其决定参加展览会的意愿。招商工作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
4展会组织水平下滑。参展商参展预算的紧缩,直接影响组展商的收益,进而影响展会的组织水平。在收入下降的背景下,组展商为了渡过难关,会在买家邀请、现场服务等方面减少预算和开支,由此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会展行业组织水平下滑,以及参展商和观众满意度的下降。
5展会延期或取消频率加大。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深入影响到市民消费欲望的形势下,大众性展会的参展商可能预期参展收不到想要的效果,以致某些展会要求延期或取消的情况出现频率加大。原定于2008年11月底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广州婚庆博览会”因市场经济大幅度下滑,大部分展商担心效果不理想要求延期;原定于3月举办的“2009广州国际日用百货商品展览会暨第六届广东家庭用品展览会”和原定于5月举办的“第三届广州佛事用品展览会”,也因故取消,在“第七届东莞鞋展”上,外国客商比上届少了很多,许多专做外销市场的企业痛苦不堪,对参展失去了信心,主办方拟明年取消该展会。展会延期或取消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6展会经济效益下滑。随着展会市场化运作难度加大,金融危机下的展会展位费门槛必然降低,否则企业承受不了在这种环境下参会的展位费、食宿费、交通费、考察费、招待费等累积起来数额不小的各项开销。金融危机期间,组展商的总体收入明显减少,经济效益也随之下滑。尤其民营的展览公司,大多规模较小,其展会和公司进一步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展馆方面,由于近几年各地大兴土木,展馆面积激增,而目前实际展出面积增速减缓导致使用率降低,各个展馆不得不面临维护成本加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下国内会展业“突围”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会展业要积极寻求“突围”的良策,要看信心转“危”为“机”,抓住机遇,通过多种途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1坚定信心,积蓄实力。温总理在刚刚闭幕的人大会记者会上铿锵有力地说,“信心,比金钱更重要!”金融危机既为会展业发展带来挑战,提出新要求,同样也带来机遇。作为会展从业人员,对会展企业要有清醒认识,不要在“危机”的观念里走不出来,思想不要被“危机”束缚。同时积蓄能量,苦练内功,将过去在顺境下的发展经验、教训认真梳理,增强软实力,以待市场状况好转后随时发力。
2依托政策,抓住拉动内需机遇。温总理2008年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其中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被提列入14项扩消费保外贸措施之一。通过会展业,可以激活城市服务业这盘棋。另外,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在受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一系列打击后,外拓市场举步维艰,一部分企业已将市场战略转向国内市场,对会展行业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3加强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消费市场严重萎缩,特别是传统的欧、美、日等传统目标市场。但并不是世界上每个地区都出现经济衰退的状况,所以在展会的招商策略上,可以加大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邀请力度,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突破,争取有更多的采购商与会。另外,也可以主动走出去,把展会办到上述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区域。
4会展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开展诸如联合办展、联合并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纵观世界上爆发过的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危机过后没有一片狼藉,而是更加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将体现在会展行业里。经过这场金融危机,会展行业将会出现几个大的集团。国内会展业在过去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展企业良莠不齐,这次金融危机也是整个会展行业整合的机会。随着各个行业的优胜劣汰,也促成了参展经济实体的整合,这对品牌展览会以及大型展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加速展览行业的有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打造互动性、功能性更强的“网络展会”。网络展会成本低、效率高、展出时间长、空间范围广、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对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参展商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国内的大型展会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是从网站内容上看,充其量是一种推广手段,提供的信息过于肤浅,大多仅局限在展会介绍层面,关于行业动态、采购商、采购项目或采购数量等采购信息寥寥无几,在互动性、功能性上存在着严重缺陷。而真正的“网络展会”,还需要实现更多服务,不仅需要确保信息的动态更新,更要在信息的收集、审核上下工夫,确认真实有效的买家和采购产品,甚至能促进双方达成交易。中国家博会、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等已经为此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6完善现有展览服务,提升展会服务水平。抓住现有的资源,不仅现在受益,而且也为未来栽了一棵大树。不少的品牌会展已为此采取了大量措施帮助参展商增加成交机会,例如即将到来的第105届广交会,组展方延长了企业洽谈时间,展馆闭馆时间推迟一个小时至晚上7点;首次推出VIP参展商服务,注重提升参展商的满意度;完善展馆导向系统,提高办证效率;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降低第105届的展位费,C区每个展位降低展位费2000元,A、B区每个展位降低展位费1000元,以减轻企业参展成本,增强企业通过广交会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采购商到会,有效提升企业参展效果,让更多参展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广交会受益。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各种庆典会展活动必将层出不穷,2010上海世博会也已进入倒计时,中央出台的各项拉动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对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把目前的危机转变为机会,改变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提高创新能力,相信在危机过后,中国会展业将会迎来更加迎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