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地产业在灾后重建中“浴火重生”

2009-06-30

中外会展 2009年5期
关键词:会展业防灾会展

灾后重建板块吹响

“集结号”

在完成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后,一道大考又横亘眼前:如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实现产业升级。如果说,救人抢险的任务重大而紧迫,那么,灾后的重建之路更加漫长而艰苦卓绝。灾后重建将不是一次“原地起立”,而是一次“原地起跳”。

地震发生后,国家发改委就《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布征求意见。按照征求意见稿,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省的国民生产总值。2008年7月10日,四川省也颁布相关意见,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国土资源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工商管理政策、就业援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粮食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投资者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川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静的,地震之后又逢金融危机的到来。否定之否定则是肯定,风雨过后有彩虹。由于金融风暴的袭击催化产业向西部转移,东部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过二十年的长足发展之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四川地震灾区处在西部,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将积极地承接着“产业转移”的风向标。

承接产业“引”进经济增量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出台《2008年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确定2008年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目标,即全省工业力争引进国内到位资金1000亿元,境外投资10亿美元,30个承接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开工,“六带、一链、四集群”产业格局形成雏形。四川有效地利用这些优势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加快重建步伐和自身的发展,将恢复重建与产业升级结合实现质的飞跃。

在配套、关联度高的产业引进产业链条,产业升级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跟着降下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自然也有了。

于是,多个“第一”项目在震后迅速签订或执行。2008年6月,香港富豪国际酒店集团与成都新都区签订了震后四川最大第三产业项目,7月,世界五百强思科公司提供3亿元以上人民币援助和与四川省政府进行教育、医疗卫生、IT培训等重建合作的3年计划;8月,通用电气(GE)公司震后确定将在川办事处升级为地区总部。这些消息都证明四川商机未失,投资者的入川步伐没有放慢而在加快。

成都、绵阳、资阳等12个市州抽样调查,过去五年,招商引资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0.3%。震后,外国投资者几乎以“一天一家”的速度落户四川,震后到7月底,全省新批外商企业达78家,且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达27家,合同金额达6.6亿美元。

四川省统计局、经委、发改委三方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四川省全省GDP达2815.0亿元,同比增长10.8%。这一增速,虽比改革开放以来的、达历史最高增速的去年同期低了3.7个百分点,但比震后和金融危机双重因素深度影响下的去年四季度,已经高出1.3个百分点。而在扩大内需、灾后重建以及大力促进工业止滑回升各项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工业和投资显示了强大拉动力量:第二产业增加值1394.3亿元,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全省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3.3%。

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分析说,四川经济“止滑见成效,提速现曙光”。他预计,四川经济止滑的时间早于全国1个月左右,率先实现了经济止滑的目标,因此,回升的步伐也将加快。

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落户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四川的政策取向使投资者信心十足。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地震对经济噌长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另一方面,地震发生后经历救治、安置和恢复重建,形成了较大的投资需求,在这些投资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又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拉动效应。”在一场国际投资机构圆桌会议上,四川省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熊德伟,介绍了四川灾后重建的投资机会。

此外,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对地震后四川的投资环境的评价也是“十分看好”。她认为,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规模是巨大的,灾后重建投资达上万亿元,催生了大量投资的机会,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带来的投资前景是前所未有的。

应该说,这次特大地震灾害虽然给四川的存量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总体生产能力和物质基础并没有遭受全局性的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遭受根本性损失。而且四川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所以四川是一个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地方。在此次大地震中,四川21个重灾市县在全省生产总值的占比仅为11.6%,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3.3%左右,四川总体经济尚未“伤筋动骨”。而且,四川的投资环境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四川投资十分安全。

这次特大地震本身是不幸的,但同时也使四川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参与灾后重建来支持灾区,尤其是国家制定了灾后重建的很多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到四川投资的吸引力很大。黄彦蓉说,四川是一个开放的四川,在去年年底之前,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一百多家在四川落户发展。在大灾之后,四川将更加珍惜发展的机会,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国内外的企业到四川来发展。

德纳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仕全认为,灾后重建中也孕育了很多商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的建设,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而会展业是相关行业的晴雨表,随着商机逐步进入各个小商层,展览公司选择灾后重建相近的配套项目,进行良好的策划、服务,加上展会现象观众组织的先进理念,政府的扶持与主导,就能通过会展业的发展,拉动很多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四川省省会成都将在灾后重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四大领域集中加强投资,预计到2010年将实现累计完成投资1.2万亿元,这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医疗卫生防疫领域;二是和灾后重建相关的水泥、钢材等建材领域;三是和恢复生产相关的资源类、消费类、新能源类领域,如:化肥、农药、农牧产品等,这也为培育以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有人认为,灾后重建有如“凤凰涅槃”,将催化中西部产业转移。对此,成都会展旅游集团总经理左霖认为,如果说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话,高新技术中的软件开发、硬件加工、生物、医

药技术等产业应该是产业转移的热点行业,成都的软件业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也是走在前列的。而灾后重建所促进的产业转移必将为成都的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建立抗震防灾体系

刻不容缓

灾难,救灾;灾后,重建。任何建筑的根基都可能被摧毁,但是爱心力量的根基是不会被摧毁的。面对成为废墟的城镇,站在理性的角度,我们的爱要“防患于未然”,今后城市的发展应有一些新的防御灾害的措施,才能真正地拯救城市和人类。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全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这是一个追思逝者、关怀生者的日子,是一个再次抚摸中华民族心灵伤痕的日子。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能力?重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应急自救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全方位宣传。宣传要覆盖所有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覆盖不同的行业,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覆盖所有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多渠道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包括网络、电视、广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发现灾害的预兆以及防避逃生的方法,增强抗灾、防灾、减轻灾害的意识,同时,动员各学会、协会的力量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多形式宣传。根据文化程度、年龄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灾教育策略和内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效果。

第二,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用实践推动防灾能力和意识的切实提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在“防灾减灾日”组织开展地震逃生等应急避险演练活动,让群众特别是学生按照事先设定的安全路线,演练逃生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灾害逃生知识。同时,通过应急演练,修改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心探索抗震防灾体系

其实,在地震之前,我国各级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防灾、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办法,但应急体系缺乏实践的检验。我们仍需不懈地探索和建立崭新的抗震防灾体制。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再度警示我们,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从各国经验来看,一套有效的抗震防灾体制,首先需要将灾害应对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立法明确灾害发生时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形成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权力与责任明晰、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注重未雨绸缪,把自然灾害的后果尽可能降低。

其次,防灾体制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从实际情况看,加强防灾宣传对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以及自救能力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面对地震,有关专家认为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在工程设计施工中严格执行有关章程规范,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二是在产品制造和质量监督中严格执行规定;三是逐渐开发使用抗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提高产品的抗震安全性;四是借鉴新加坡和日本不懈的社会防灾体系和全民防灾意识。

最后一个问题聚焦于“科学能否预测地震”,我们必须意识到,地震是不可抗力的天灾,地震提前预测在科学上不现实,更因为技术上做出地震预测,只是建立有效的防灾救灾制度的一部分。但同时,地震等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灾难,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所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风险”之一。这将对科学工作者提出更大的要求和责任,加紧分析研究和监测,密切关注并防止可能引发的其它后续灾害。此外,根据我国国情,更要加快研究解决地震预报预测问题,做好今后的灾害预报预测工作。

说到底,对抗震防灾的管理,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体现其公共治理水平。制度从建立到完善,从纸上规划到深入人心的实施,需要多年的持续努力,亦难免付出沉重的代价。当前,民气可贵,理当抓住良机,高瞻远瞩地思考和设计抗震防灾体系的制度框架。

经济复苏

打造会展城市新名片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犹记得,全国哀悼日第一天,成都天府广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四川加油、中国雄起……”一年来,这呐喊声汇集的伟大力量,在灾区广袤大地上,正穿越灾难,创造光荣与梦想。一年后,四川以全新的姿态出现,也成就了四川的会展业“鲤鱼跳龙门”的美丽梦想,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神奇。

会展人心系四川求发展

“我在成都生活了20多年,成都人恬静淡定的生活态度和充满睿智的行事方式,让我这个重庆人也逐渐地乐在其中。我一直认为成都人是天塌下来也不会慌乱的那种人,但确实没想到成都人原本还有那么血性和大爱的另一面!”成都会展旅游集团展览总公司总经理左霖说,地震发生之后,她偶然在电台里听到记者与一位带头去都江堰救伤员的出租车司机的采访对话时,深深地被震撼了!不是因为他们救了多少人,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少事,而是因为他们那么朴实!那么简单!那么聪明!又那么伟大!因为当记者问这位司机师傅怎么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要去都江堰救人?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番很坦率很真诚地语言,“我听说都江堰震得厉害,第一反应是那里肯定生意好,有人需要用车,我肯定能挣到大钱,所以就去了,但当我看到灾区的惨状时,什么也不想了,开始玩命的救人,并用对讲机群呼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尽快赶赴灾区”。这该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场面!是的,大灾面前方能显现出那些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大爱,爱在人们的心里传送着,它像火种一样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也激励出更多的大爱源源流向灾区,流向需要的同胞!

“当然我所在的成都会展旅游集团也在这次大灾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大爱!这就是我身边的普普通通的成都人——率真而可爱!勇敢而坚强j因为这场灾难我们更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也因为这场灾难我更热爱这座城市,更热爱身边的成都人!”左霖更深刻地体会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句话的魅力!

画面再次锁定成都。为了能让重灾区的人们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木子联合(成都)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地震后马上赶赴灾区,送去了很多车煤气罐。除此之外,通过公司的影响力,木子联合的总裁李兵发动员工捐款,数额超过了300万,并且倡导大家定点为灾区服务,了解当地人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对此,李兵淡定地表示“对我们来说,做这些事情是义不容辞的,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008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年份,灾难与盛会相继,悲伤与希望同在。虽然说不平凡,但作为会展人士我深感骄傲,因为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我仍

然激动不已。当然,也存在不乐观的一面。”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宇表示,金融危机的突如其来、汶川大地震的突然袭击,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稳定和增长,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汽车后市场的相关行业,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众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出口转内销,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关注西部的展会、四川的展会。

对于四川会展业的发展:海联伟业的总经理田斌告诉记者,大地震的发生,四川可以开办安防展等一些与地震相关的展览,具备了科学和实效的展览一定能吸引到很多的企业参展,并逐步使其成为品牌。四川会展业还可利用当地比较成熟的旅游业,通过精心打造和扶持品牌展会,为发达地区的会展企业提供商机和发展平台,最终吸引大批会展企业将分支机构乃至总部转移到西部地区。

会展业聚集四川创新高

这次发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给四川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将为医疗、建筑建材、交通、通讯、电力、装备制造、家电、物流等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机,这为培育以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展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作为产业风向标的会展经济地震以后迅速恢复,政府也加大了对它的支持力度。这种支持包括展会的落地服务过程,如协调、组织、配合以及展会申办中的相关扶持政策等。另外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以及灾区恢复重建计划的出台等,都为成都会展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发展环境。

这种增强效应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便已初现端倪。

2008年6月,一场名为“爱成都、爱生活——2008成都购物节”的大型节庆在成都顺利召开。购物节期间,各大行业的零售销售情况均较之前一个月有明显增幅:百货行业营业额增长幅度平均为26%,超市行业为25%;电脑数码产品和家具产品为40%,家电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这极大推动了成都恢复商气和人气。在同时进行的“2008成都会展业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8个全国性会展项目落户成都。

即使在四川遭受地震影响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2008年全国在成都参会参展客商便已达到110万人次,外地到成都参节人数达6007Y人次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方法计算,会展经济间接产值拉动超过180亿元以上。2008年举办展会活动260多个,引进18个展会节庆和赛事活动在成都举行。

2009年新年伊始,成都便在北京设立申办展会联络处,会展办公室与成都市相关部门、知名会展机构更是加强了联系和合作。“这就是我们的第一套‘组合拳——‘部门组合拳。”成都市政府会展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陈琳介绍,除此之外,与其它产业合作办会的“产业组合拳”、有效整合媒体资源的“会展与宣传组合拳”、深化贸促工作的“贸促系统组合拳”都将在新一年内打开。

“在与城市品牌提升的互动上,成都市会展业目前已与之形成了良性循环:会展业提升了成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引起国际大型会展公司的关注,纷纷将重点展会放在成都,反过来继续扩大成都的会展规模和影响力。”陈琳认为,会展业是一张很好的城市名片,通过一系列展会、节庆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向外界传递“震后成都依然美丽、依然安全”这一信息,有利于推动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

就在汶川大地震一年之际,来自国内外的会议组织者纷纷将橄榄枝伸向了成都。在5月11日闭幕的“聚‘会成都,创新发展——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研讨会暨项目合作洽谈会”上,成都市会展办与国内多家组展机构签订了9个项目合作协议。为推动会展业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今年,成都会展办还将加强会展节庆活动的举办力度,争取会展产业增加值同比再增加20%以上,拉动消费达到200亿元以上。“到2011年成为中国西部会展之都,到2015年成为中国内陆会展名城,在远期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会展之都。”陈琳娓娓道出成都会展业的远景规划。

猜你喜欢

会展业防灾会展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会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