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009-06-30张丽锦李志强盖笑松

中国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寄宿制差异

张丽锦 沈 杰 李志强 盖笑松

摘要: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宁夏274名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和300名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总体心理问题显著高于非寄宿制初中生,其各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也高于后者。(2)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年级差异,而非寄宿制学生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初一好于初二和初三,两类学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年级。结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寄宿制学校,且主要表现在初一年级学生身上。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增多,寄宿学校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寄宿制学校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环境,主要体现在学生生活在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和社会支持来源更多源自于学校内部,而来自家庭的生活、情感支持则明显减少。我们知道,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寄宿这种特殊环境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因为其“暴风骤雨”、“第二反抗期”的特点受到发展心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那么,寄宿制初中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情绪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受到关注。但目前少量的关于寄宿初中生的研究中,有的只针对初一寄宿学生的情绪、行为进行探究,这就不能在年级变量上从发展的角度整体考查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还有的研究关注的是寄宿制重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却没有选取非寄宿制重点初中的学生作为对照群体,这样就不能揭示寄宿重点初中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是重点初中学生特有的还是寄宿制初中学生特有的,也不能确定这些寄宿重点初中的学生其情绪行为表现相对于其他群体究竟处于什么状况和程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将寄宿学校定位于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运行的特定方式的考虑,选取完全的寄宿制学校(即所有学生均住校)与完全的非寄宿制学校(即所有学生均不住校)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表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与家庭成员沟通和接触较少的寄宿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银川市寄宿制和非寄宿制普通初中各2所,各校从初一到初三随机抽取一个自然班为被试。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74份,有效率为92.6%。其中寄宿制学校274人,非寄宿制学校300人;男生322人,女生252人;初一198人,初二200人,初三176人,被试分布详细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试工具。该量表有6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或维度: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每个因子有6个项目。按照从无到严重的由低到高等级进行1~5等级评定。该量表各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4~0.7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10个分维度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性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信度、效度理想。

2.3研究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进行整班团体施测,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问卷。数据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

3结果

3.1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年级比较

本研究试图考察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并进一步考察性别、年级因素在其中的影响。结果发现(见表2),学校主效应显著,F性别(1,562)=34.42,p<0.001,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寄宿制学校学生;性别主效应显著,F性别(1,562)=6.35,p<0.05,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及女生;年级主效应显著,F年级(2,562)=29.64,p<0.001,经事后比较,初一年级心理症状总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p值均小于0.001,初二与初三之间差异不显著。年级和学校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见图1),F学校×年级(2,562)=8.31,p<0.001。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年级维度上,初一年级两类学校间差异显著,F初一(1,570)=28.15,p<0.001;初二年级学校间差异显著,F初二(1,570)=5.12,p<0.05;初三年级学校间差异不显著,F初三(1,570)=0.54,p>0.05。在学校维度上,非寄宿制学校年级间差异显著,F非寄宿(2,569)=38.31,p<0.001,表现为随年级的增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初二、初三显著劣于初一;寄宿制学校年级间无显著差异,F寄宿(2,569)=1.94,p>0.05。该结果表明两类不同性质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初一、初二年级,初三年级无差异。另外,其他各两两变量间及三个变量之间均无交互作用。

3.2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各因子及总分比较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两个不同群体被试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的差异表现,形成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上述心理症状的各个维度上,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两类不同性质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确实表现不一。

3.3寄宿与非寄宿学校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

按照手册的标准:各因子分2分以下(不含2分)为正常,2-2.99为轻度问题,3-3.99表示中等程度症状,4~5分表示症状严重;总均分标准同上。各因子均分及总均分阳性检出率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寄宿制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在轻、中、重三种程度的阳性比率在54%~78.1%之间,而非寄宿制三种程度的阳性比率在30.7%~49.3%之间。无论是在各个因子上还是在总分上,除个别情况外,寄宿制初中生各种程度心理问题的阳性比率均普遍高于非寄宿制学生,这与表2中平均数的结果是一致的,共同说明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4讨论

4.1寄宿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寄宿学校初中生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非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寄宿初中生,寄宿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均存在更多问题,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结合平均分和检出率结果可以发现,寄宿初中生尤其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情绪不平衡等因子上比非寄宿初中生有更多的

问题。有关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的研究表明,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要求、自我表现、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4个方面。而刘旺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课业、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纳等5个方面的良好学校适应与初中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在寄宿制学校中,一般校方对学生的管理比非寄宿制学校更加严格,在“学校要求”或“常规”方面约束更多,寄宿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可能会更大。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因为老师常常是各种学校规定的执行者,同学之间又因为老师高要求而竞争激烈,直接导致寄宿生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因此,学校内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应该是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情绪不平衡等负面问题突出体现了寄宿初中生可能存在的学校适应不良问题。

从当前普遍并日趋加大的升学和学业压力来看,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也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很大的学校压力。那么,寄宿制初中出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有关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发现,亲子沟通状况尤其是沟通时父母的态度性、控制性和亲子沟通频率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关联。我们知道寄宿生的典型特点就是一周至一个月左右才回家一次,即使平常有电话等联系方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相对非寄宿学生来说也少得多,由此可能导致寄宿初中生在学校遇到问题后无法或不能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使其情绪、心境受到影响,焦虑水平可能会因累积而增高。左占伟等人的研究能够很好地佐证此观点,他们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社会支持来源中,来自父母的社会支持比来自同伴、老师的支持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4.2寄宿对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所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一、初二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寄宿学生,而初三学生没有差异;寄宿学生各年级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而随着年级的增高,非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初二、初三显著劣于初一。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在探讨寄宿、非寄宿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时应该注意年级或年龄变量在其中的作用。

刘旺等人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中强调,初一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学生会面临较多的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生活适应等问题。在此期间,寄宿制学生显然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和不适,比如,他们是突然离开家庭和父母而进入学校寄宿生活的调适阶段,这种调适基本没有预先的准备经验,只能靠在已开始的寄宿生活中不断学习和适应。这可能是初一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寄宿初一学生的重要原因。另外,基于发展心理学基本原理,可以认为寄宿、非寄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受到学校适应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学生自身成熟发展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寄宿、非寄宿这一外部特征,年级或年龄背后实际体现的是青少年内部心理特征的成熟和发展。本研究所发现的初二寄宿学生心理问题水平显著高于非寄宿初二学生。而初三时两类群体没有差异的结果也许可以说明,不同年级间的异同可能都是学校压力、家庭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及学生自身成熟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初三时两类学生的无差异表现可以肯定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他们共同面临的升学压力。

4.3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阶段和特征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动作用

虽然本研究及其他研究一致表明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非寄宿生,但单纯强调寄宿制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可能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说也缺乏助益。在非寄宿制学生身上体现出的年级差异以及所有被试身上体现出的性别差异进一步提示,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阶段或内部因素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年级差异问题已在上面讨论,本研究所发现的性别差异可以归为寄宿制学生中男生人数多于女生(见表1),但一些其他研究确实也发现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者普遍认为这种性别差异主要由于男女生身体发育的时间差异,初中阶段恰处于青春期的初、中期,通常男生身体发育比女生晚1~2年,相应地心理成熟也晚于女生。这种男女差异在进入高中后则不再明显。由此,本研究认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表现是在缺乏亲子沟通和父母支持情况下校园人际互动和学校适应的综合体现,且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对于寄宿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果将寄宿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特定运行和实施方式,是否将其运用在初中学生群体中,或者如何更好地利用寄宿制学校为初中生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应该是相关人士深入思考和极大重视的问题。结合本研究及以往相关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寄宿制初中的实际运行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并谨慎对待初中生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如确需寄宿学习,学校和老师对寄宿生要注意管理与关心并重,重视寄宿生与父母的密切沟通,尤其要密切关注和深入关心刚刚转入寄宿生活的初一学生。

5结论

(1)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总体心理问题显著高于非寄宿制初中生,其各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也高于后者。

(2)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年级差异,而非寄宿制学生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初一好于初二和初三,两类学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年级。

(责任编校刘在花)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寄宿制差异
相似与差异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