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09-06-30王广平
王广平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不断改革,其目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985年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素质教育是在新形势下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学校体育要从重视体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思想的重要改革。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体质和体能,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有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新世纪的人才素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育教学中应强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则是客体教育观向主体教育观的转变。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宗旨来组织,才能培养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主体性在这具有两层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主体性,包括学生在自主地接受知识和学生主动
地适应教师;二是指体育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即教育应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根本宗旨,即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教学信息,又包括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
二、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突出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在理论教学中,通过体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实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情境,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自觉参加锻炼。
另一方面,实践课的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体质同时有效实行素质教育,如田径项目有跑!跳!投,特别是长跑项目,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意志品质,另外可根据教材的性质不同,更多选用比赛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参与比赛和组织工作,这不但可培养竞争意识,而且提高了某些能力素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相信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练习,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教学形式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与其它教育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能力程度不同,其生理!心理及运动机能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各自个性的发展,分别加以区别对待,在教法的设计上,要注意多样性与灵活性,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不能只管教,要以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因人而异,合理安排教学的步骤,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体育课模式,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师生关系融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学生较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有选择地进行适合自己运动内容,不断完善和完美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质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各种思想品质。就教学内容而言,许多内容多有针对性项目可选:只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教学中可选择带有明确规则的游戏或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可选择娱乐性!集体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性格!人际关系及团结协作的品质,也可选择韵律感强,节奏鲜明的练习,发挥学生美感的情操;还可选择时间较长,难度较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练习,发展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教于拼搏的意志品质等。现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精心选择,要培养好学生各种思想品质,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
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由于时代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工作中竞争越加激烈,或多或少会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造成紧张心理负担。在紧张的心理危机出现时候,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不能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生理和心理平衡就会被打破,就会出现身体恍惚!身体不适!甚至导致疾病,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宣传,预防不良心理健康的产生。
六、结语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能诸方面生动活泼发展,是当前改革的主旋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在学校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利用校本资源,运用各种方式努力培养,不断实践,使受教育者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必定会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广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