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

2009-06-29罗贤娇饶志华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

罗贤娇 饶志华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迷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区别;借鉴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035-0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东剧变后倒向民主社会主义,以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的上台,特别是“瑞典模式”的成功,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呈蔓延之势,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却处于低潮。这股思潮同样波及到我国,有些人开始迷信起民主社会主义。目前有人(以谢韬先生发表在《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最为典型)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在苏东剧变中垮台,要归功于邓小平在这之前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一系列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对此,思想界、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和制度,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学说。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

(一)

社会主义不是可以随意粘贴的标签,并不是自称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历史上许多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病的人,往往自称是社会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上存在过的、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60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批判过的“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样,本质上并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的思想体系。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

最初,社会民主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体系,其特征是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巴黎公社以后到1896年第二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使得那些自称为社会民主党人的人也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得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在这一时期交叉重叠起来;19世纪末,第二国际的右派和中派跟着伯恩施坦把社会民主主义解释成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和平与合法的议会道路来使资本主义进化为社会主义,即所谓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再度对立起来。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法兰克福声明》中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其目的在于凸显它是“民主”社会主义,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是“专政”社会主义或“极权”社会主义。然而,这也说明了在当时,虽然社会民主党人主张自己同共产党人之间,在是否能用民主、和平的方法去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极其尖锐的原则分歧,但大体上说来,两者在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标上还是基本一致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再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原因在于为了回避在苏东剧变中已被资产阶级妖魔化了的“社会主义”对自己的牵连,必须把民主社会主义再颠倒成为社会民主主义。

在苏东剧变以前,西方的社会民主党人认为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的最高形式;自由、民主和人权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政治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理想的根本实质;而在苏东剧变以后,西方的社会民主党人又进而认为,不应再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视为制度、视为目标,从而要求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应把社会主义视为通过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实现平等与互助的价值;不应再追求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应把资本主义视为一种有效的进程;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存在局限、矛盾和不平衡的历史进程的不断改革。这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离科学社会主义越走越远。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蜕变为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它们充当的仅仅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

首先,它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否认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它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是历史的宿命论。原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无论如何隐约难辨,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宿命论。它企图使不科学的政治科学化。政治涉及人,当然人民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但人性复杂。有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并作出决定。”“马克思主义贬低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只注意对个人行为起作用的社会决定因素。”而他的精神导师吉登斯提出:“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式的社会主义求助于深深植根于欧洲文化的天命论。”熟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人都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并不否认主体行为的选择性。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其次,经济上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争取和捍卫自由和公正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实现。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他们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去取代其战前纲领中规定的消灭私有制。社会民主党认为,与财产享有资格纯属形式上的改变(如废除私有制)相比较,经济中的决策权真正民主化才是真正重要的。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雇员参与企业高层决策和基层管理的举措,对于改善工人的处境、维护工人的眼前利益,对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西方国家都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这种经济民主的,因而就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被剥削的雇佣地位,也不可能赋予劳资权利平等。它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改良。

最后,政治上主张通过在资本主义现行的宪政制度的范围内通过合法的议会道路取得政权。社会民主党人主张通过竞选的手段成为执政党来实施自己的主张。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制才能实现和完成。但社会性质并不会随着政党的轮流执政而轮流变化。比如,在英国,不是说工党上台了,那么英国就变为了社会主义国家;而保守党上台了,英国就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以基本的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也不可能变化。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以实行民主化为手段争取人类解放的运动,这是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和融解在资产阶级民主之中。然而。要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框里实现社会主义,实际上却是不可能的。

(二)

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关键要看两

条。一是要看生产资料属于谁。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只要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就逃脱不了被雇佣、被剥削的境地,即使允许工人参加管理,允许工人有一点监督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因为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只是在符合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工人一点经济权利,“装点门面”而已。要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命运,必须改变所有制,即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由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共同掌握生产资料。这样,工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整个社会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其道理就在于此。不消灭私有制,不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人阶级就不能得到解放,就不能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

二是要看政权掌握在谁手里。如果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那么即使给工人阶级这个权、那个权,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资产阶级可以根据情况给工人某些权利,也可以随时取消这些权利。正如毛泽东说的:劳动者没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所有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人民必须管理上层建筑,“我们不能把人民的权利问题,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是在批判“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不断反思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主体性的统一。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其次,经济上,经过近30年的成功实践,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在形式上我们有很多是对西方国家学习的结果,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比如关于混合经济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也有。但混合经济里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仍然是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在我国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所处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原则而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同时,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水平,我们发展了一些私有制,也出现了一些贫富差距。但私有制的存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前提的,我们发展私有制并不是为了消灭公有制,而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公有制。对贫富差距的认识我们要具体分析。贫富差距有两种:一种是同向发展的差距。即全体财富同时提高的情况下。有些人提高得快点,有些人提高的慢点;还有种是反向发展的差距。即少数人财富剧增的是以多数人财富的减少为代价的。我们国家的属于同向发展的差距,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关于这点,邓小平曾说到,“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最后,政治上,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近30年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在探索党的执政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中国政党制度和社会自治等方面都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近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证明,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即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各种带民主性的具体法规,以及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社会基层民主制度、公民的广泛参与制度和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制度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民主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和落实。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虽然在形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有很多相近的方面,但我们区别事物应该从本质上去区分,而不是形式上。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具有这些质的规定性,才成为这种事物;失去这些质的规定性,也就不成为这种事物本身。同时,历史是有延续性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会有某些共同之点,但这些共同之点,只能是非本质的,是那些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本质的东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

(三)

对待一种思想也好,一种理论也好,还是一种模式也好,我们都应该抱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民主社会主义,我们也要做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总的来说,可以借鉴,但不可迷信。

首先,我们在对待民主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在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目的。面对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有着蔓延的土壤?我们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顺应世界客观发展形势,逐步推进改良路线,多方发扬民主,不断调整政策,力争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取消高官特权,注重发展经济,不断给群众以实惠。正是因为这些给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极大的诱惑,从而使得他们倒向民主社会主义。虽然民主社会主义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只限于局部改良、修补,采取一些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达到社会主义境地。但针对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越来越大的事实,我们只有加快改革旧模式的种种弊病,既坚持又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才能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防止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袭,并且扩大科学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影响。

其次,我们在对待民主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借鉴人

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走我们自己的路”两方面辩证统一的原则。当前中国的问题,集中起来归结为民主和民生。有些人看来,民主社会主义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应该搬到中国。其实不然。民主和民生问题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的专利,而是普遍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解决民主和民生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在要求。

在民主方面,在进一步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原则。我们也要向当年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学习。在当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同样遭遇了类似今天政治体制改革的困惑。当时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原则下,我们在没有完全照搬哪个国家的成功模式的前提下,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在民生方面。我们同样应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推进相应的社会体制的改革。民主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我们也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借鉴,而不能迷信。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主社会主义确实给西方一些国家带来了成功。比如,瑞典。但我们只能说,瑞典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寻求到了一条适合瑞典国情的道路。我们从根本上学习的应该是他们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智慧,甚至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及其方法甚至一些政策上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迷信。事实上,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它应该是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的社会。更何况历史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但我们在向他人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走我们自己的路”两方面辩证统一的原则。偏颇哪一面在实践中都不行。切不可忘记,我们曾经在这方面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