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2009-06-29罗会德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罗会德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无裨益。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013-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民族化、具体化和大众化的工作,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并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内涵必须针对和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直接地可以看作是表述的通俗化和可读性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之点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增强其丰富性和时代性,强化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之更加具备走近大众、贴近大众、掌握大众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所谓“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指理论内涵必须针对和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和引领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自身、检验自身和发展自身,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基和活力之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性要求,特别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而不能像毛泽东所批评的那样:“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成功掌握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提出了土地革命论、农民教育论等内容丰富的农民问题理论,并以此为基点和前提。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以党的建设理论、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说,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端于对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的农民问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突破口。

二、理论取向必须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理论在遵循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还必须反映群众的内心。一种理论要想更好地征服群众,其中重要的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反映、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诚如毛泽东早在江西苏区领导革命斗争中所指出的:“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不难看到,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利益紧密而又普遍地渗透在全过程之中,这种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而且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换言之,人们对理论的态度,通常以它们与自身各种利益的反映程度与实现状况为依据。特别是对于大量直接从事体力劳动,并以此作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广大工农群众来说,他们对理论体系的态度常常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根据这种理论体系与他们各种切身利益的攸关程度间接发生的。于是。人们就会考量怎样的理论内容既通俗又广泛地连接广大社会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容易被他们所理解与接受。只有了解并做到这一点,才能让群众切实感觉到我们的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从而自觉地相信它、拥护它、捍卫它。

在这方面,我们党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党在宗教问题上的正确策略,曾经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中的宣传和普及。红军在长征途中,总政治部要求部队严禁住教堂及毁坏经典、神像及祭仪。红四军在炉霍县为保护白利喇嘛寺在布告上写道:“查白利喇嘛寺联合红军共同兴番灭敌,应予保护,任何部门不得侵扰,违者严办。”这个寺庙的格达活佛很受感动,他不但派喇嘛分赴各地召回躲避的群众,并且帮助红军宣传民族政策,动员群众吃野菜,支援红军。红军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并把党的温暖送到各族人民心里。红军的言行使少数民族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救星,第一次看到了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的希望。通过这些理论和政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威信,也随之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理论表现形式须具有中国文化的风格和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实现语境转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化的存在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传播、运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它所揭示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但是这些规律基本上都是用西方人所熟悉和惯用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进行阐述的。由于东西方在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形成障碍。因此,为了使中国民众对起源于欧洲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种理论上的亲近感和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就必须用中国人特定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它进行解释,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最基础的环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探索了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大众化的问题,而且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全党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

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他最善于运用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去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去通俗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成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在毛泽东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譬如“实事求是”、“糖衣炮弹”、“纸老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两条腿走路”、“三大法宝”等话语,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深入浅出,非常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宣传重点要贴近群众关心的问题并切合人民的觉悟程度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群众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也不需要完全理解和掌握,他们所关心的是在生活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所以,理论的宣传不仅要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必须契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使群众去接近马克思主义理论,试着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从理论的角度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不单是一个理论普及的问题,还涉及理论研究的方向和理论创新的问题。当然,从理论层面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消极地迎合群众,而是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从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掌握和引导群众的过程,同时又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途径。

所谓觉悟,简单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态度和认识水平。一个人思想觉悟的高低决定了他对阶级、政党、政治、道德和法律制度等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思想意识的修养不同,以及年龄、社会阅历等条件的差别,人们的思想觉悟也不同。一般来说,人的思想觉悟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深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觉悟又会发生变化。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不可能一步达到这么高的境界,需要慢慢引导,从他们身边的事情,从他们最关心的实际出发。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例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并不是马上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而是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基础上去宣传的。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人民性。经过“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得到了实惠,开始从内心慢慢接受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宣传干部再通过通俗易懂的中国老百姓语言,很快地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革命运动空前壮大,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深入人心。

五、宣传方式要为群众所容易理解和接受

理论宣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法。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群众进行宣传才能达到预期的接受效果,这里就存在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民主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对群众进行理论宣传,首先要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大众因感觉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烦情绪,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不契合大众生活的空谈世事和寻章摘句的枯燥说教。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指出的:“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对大众进行宣传还需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理论服务的对象。对此,毛泽东曾有过深刻地分析:“‘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到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其次,对群众进行理论宣传还要采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树立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理论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不仅问题要贴近群众,而且风格也要贴近群众,选择适当的方法、语言和风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化,从抽象向具体转化,从而向群众说出可理解和信赖的语言,不仅让群众听到,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听懂和信服。如果词句晦涩难懂,论述抽象深奥。肯定不会受到群众欢迎,也不可能达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的。同时,理论回答群众的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平等交流和民主讨论的过程,要让群众在交流中接受信息,在讨论中接受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群众的积极反映。产生良好的效果。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重要的是要求真务实、朴实生动,而任何图虚名、争彩头、求轰动的花架子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能被群众所厌弃。

责任编辑:秦玉珍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