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负债经营分析

2009-06-29何保国李新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财务风险

何保国 李新颖

提要负债经营已被现代企业普遍采用,成为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但企业不能盲目采用这一经营方式,因为负债经营的利益与风险并存。合理的举债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但举债不当将使企业蒙受损失,陷入债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充分权衡利弊,确定合理的举债规模,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由于负债经营为企业及时提供了发展所需资金,降低了资金成本,并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使企业实现较高的收益。因此,很多企业都会利用负债来满足对资金的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局考虑,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把握好时机,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充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意义

1、迅速筹集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必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但是,企业单靠自身积累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而且在数量上也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所以,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的缺陷,争取先发制人,抢占市场先机,以获取更多收益。

2、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感。负债经营有利于增强经营者使用资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因为负债经营是一种具有驱动力和风险性的经营方式,改变了企业无偿使用资金的格局,使经营者承担起还本付息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注重资金的经济效益,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克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金闲置浪费现象,增强其在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自觉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获得财务杠杆效应。杠杆利益是指利用债务筹资所产生的固定费用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在企业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会相应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分配给企业所得者的利润就会增加,财务杠杆效应大小的指标就是财务杠杆系数(DFL),即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即DFL=EBIT/(EBIT-I),可以看出,在总资产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的前提下,借入资本越多给投资者带来的额外收益就越多。

4、降低资金成本。负债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讲,债权性投资收益率相对固定,一般都能够按期收回本息,投资风险较小。因此,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一般较低,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应也较低。同时,企业可以从负债经营的“减税效应”中获利,因为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贷款利息可以计入企业经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而减少所得税支出,降低资金成本。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负面影响

1、借债不适度会使财务风险增加。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资本中由于负债资本比例的变化而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或造成更大亏损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由于负债需按期还本付息,如果企业某期生产经营不顺而发生亏损,无力支付到期本息,就可能被债权人强制申请破产,负债越多,这种可能性就越大。

2、资产负债率过高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企业通过举债来进行筹资,负有到期还本付息的法定责任。在资金结构中,若负债率过大,如果企业出现如企业运用负债进行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借款资金运作不当等情况时,企业的高额负债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如果此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稍有脱节,资本金无法及时收回,就会削弱企业的经营活力,影响企业的声誉,更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灭顶之灾。

3、负债经营对企业投资和筹资影响巨大。从企业投资的角度看,包括投资的判断和决策、投资运作和管理。投资判断和决策风险是绝对风险,一旦出现决策上的失误,企业会马上陷入自己设置的债务陷阱之中。但在正常情况下,绝对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仍有的风险就是投资回收期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债务到期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必须延期或举新还旧,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筹资的角度看,由于企业的负债经营,必然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加,对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4、过度负债有可能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于是就实现了财富由债权人向股东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赌输债权人的钱”。鉴于此种利益关系,如若协调不好,势必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二、负债经营策略

(一)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1、要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成本率,就不能负债经营,只能用增加权益资金的方法筹集。要适度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副作用,充分获取财务杠杆效益和避免财务风险是企业一种两难的选择,如果过分强调杠杆作用而举债过多,则会增加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息税前利润率就会下降到负债成本以下,就会加重企业的危机,出现财务杠杆的反作用。一般来讲,不同渠道获取的资金其成本有高有低,而负债的资金成本往往低于自有资金的资金成本,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综合资金成本的关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必须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用偿债能力指标表示,常用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有:

(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周转资金越充裕,支付能力越强。流动比率是测定企业偿债能力的代表性指标,世界公认的标准为2∶1。

(2)速动比率。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标准为1∶1。

(3)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讲,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金流动性好、质量高,同时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小。

(4)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也是以高为好,表明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全部流动资金的循环使用。

3、预计负债比率高低应考虑的情况

(1)销售收入情况。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高的企业,其负债比例可以高些。

(2)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企业应该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可以适度增加负债,迅速发展。

(3)行业竞争情况。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些;而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科研费用、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企业,如果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4)产品市场寿命周期情况。如果某种产品处于其市场寿命周期中的成长期,且预计投资收益好,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以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反之,如果该产品处于其市场寿命周期衰退期,销售量急剧下降,此时无论产品的预计投资收益如何,都应减少负债,缩减生产经营规模,防止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样管理好资金。

1、在做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也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

2、企业的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可观的,但要获得这可观的利益,就要求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具备高效率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灵敏度高的信息系统。从一般原理出发,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的比例究竟要多高,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所以,必须从自身环境出发,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健全监督机制,进行全盘考虑。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合理规避负债经营所带来得风险。

(三)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评价。企业理财的对象是资金,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状况稳定的企业,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能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息,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指标等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资产运营能力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这样来确定这些预警信息的指标:

(1)债务偿还本息能力的分析:债务偿还本息偿付比率=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债务本金)/(1-所得税率)。显然,这个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负债本息偿还能力越高;负债经营的风险越低,反之则越高。在通常情况下,当这个比率大于1.50时,无需发出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25~1.50时,需要发出轻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10~1.25时,需要发出中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00~1.10时,需要发出强度预警信息;若这个比率等于1,表示负债经营收益刚够支付利息费用,负债经营无利可图,预示企业负债经营已经出现风险;若这个比率小于1,表明负债经营收益已不足于支付债务利息,此时企业必须要用自有资金的收益来补偿债务利息,实际上企业负债经营已处于亏本经营的地步。当后两种情况出现时,企业应停止负债经营。

(2)预期收益抗风险能力的分析:可用负债经营的实际收益与原先预测的收益之比率来确定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大于1.30时,无需发出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10~1.30时,需要发出轻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0.90~1.10时,需要发出中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小于0.90时,需要发出强度预警信息。

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1)风险回避策略。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力,正确对待收益和风险的得与失,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制定出正确的判断标准,求得风险取舍的最佳选择,运用多种财务策略,减少风险损失。

(2)风险转移策略。以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由保险公司承担,将较大的经营活动委托专门机构完成,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以及契约的形式将风险转移。

企业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和企业自身的优势,生产利润率相互独立的商品,实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使得不同项目、不同商品的旺季和淡季、赢和亏,在时间上或数量上互相补充,以弥补某一方面的损失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据此可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妍雯.试论负债经营控制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6.9.

[2]陈炜.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思考[J].企业经济,2005.6.

[3]宋瑞良.试论企业负债经营[J].经济师,2003.9.

[4]涂璟.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抉择[J].商业会计,2002.12.

[5]叶全良.负债经营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原理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