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需要唤起读的“回归”

2009-06-29叶东华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回归朗读阅读教学

叶东华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受益,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阅读教学、回归、激疑、朗读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但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在“读”上却走了两条迥然不同的路。

观察一堂语文课,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都能让学生自读课文,读中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这使学生人人动口动脑动手,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自然较理想。什么时候学生对学习不再有新鲜感,兴趣明显下降了呢?问题就出在初读课文以后,这时的阅读教学处在一个叉路口,或者说处在一个关键时刻,面前有两条路看你如何选择。

一条路走入所谓“讲读”阶段,其实读已经不多了,代替读的是以问题为轴心的师生问答,学生讨论发言。一般都是根据“教参”提示,准备大小问题一大串让学生回答,提问结束,齐读一遍课文或指名读几遍,以体现讲与读结合,这条路把读看成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读本身不是教学目的,只是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另一条路是继续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少提问题,或者说是精提问题。在某些段落的教学中甚至对理解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只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熟,读出语感,在读中理解,并且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条路把学生读好书看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书读熟,读出味道,内容理解也自然在其中了,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两条路孰优孰劣,阅读教学该走哪条路呢?这自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方法上。以问答为主的讲读,侧重让学生“理解”课文,相比较之下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解似乎是教学中的重点,而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学生只是为了回答,提问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接触一下课文,结果往往课上完了,而课文中的词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读不顺畅,至于课文所蕴含的学生十分需要汲取的情味等多种养料,都白白地随问答而流失!语文课不就走进误区了吗?语文新大纲中关于阅读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学生学语文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插入第三者太多的解说。读课文是基本的语言实践,很多精彩的课文学生尽管理解尚未达到透彻的地步,还没能力去欣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达到熟读成诵并不困难,课文熟读成诵后变成自己的语言,一旦用时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道德教训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说阅读教学的确需要唤起读的“回归”。

然而指导学生读好书并非易事,不能是盲目的,无规律的读。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本,注意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更应朝创新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也理应有意识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呢?

第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这句中的“百遍”可以看出读书首先要多读,熟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在字面上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地基”为引爆思维打下基础。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有侧重地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提出疑问。然后在整体感知后,在读中选择重点,让学生细细推敲,品味,在读中领悟。最后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文中有一个词“冷冷地”,刚开始学生不好理解,读不出这种“冷冷地”语气,但是后来让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情境读,在反复读以后,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课文中“冷冷地”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第二,在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具体地说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想象,使他们更好地揣测课文中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得更好。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朗读的重点句是狐狸对乌鸦讲的三次好话,但如果直接让学生有语气地读这些话,效果肯定不理想。其实这时只要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只狐狸,你看到了乌鸦嘴里叼着的肉,会怎么想?让学生大胆说说想法,教师稍加引导,那么接下来的有语气地朗读便不是难题了。而且学生读起来也觉得轻松有趣。康德也曾说过:“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第三,在读中于无疑之外觅有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读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养成带着疑问读课文的好习惯。孔老夫子也曾说“疑是思之端,学之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激疑,让学生在读中觅疑,又在读中释疑。例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揭题以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以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在初读课文感知大意以后,老师又可以问:青蛙和小鸟的话,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疑问?你认为它们谁说得对?为什么?在学生觅到疑以后再读课文。这样读便具有了目的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读书。而不感到读是一种负担或者说是一种教学中的流程。最终使学生在觅疑、释疑反复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更好地读好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朗读”这朵朴实、美丽的花朵,在40分钟的课堂上越开越艳。

猜你喜欢

回归朗读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