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课标下小学体育课改革必须走出六个误区

2009-06-29马福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课改革

马福恩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课标》与传统教学的争议从没有停止过。从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彷徨、困惑到今天的领悟和探索中,在改革中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从《大纲》的计划捆绑模式中到《课标》的粗放管理模式;从甄别和终结评价到今天的过程、心理、多元化等全方位评价;从灌注的填鸭式教学到今天的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等。从思维到方式,从方法到手段使我们经历了体育改革的大变迁。

体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责任心加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加了,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在改革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中我们必须走出六个误区。

六个误区

(一)改革不等于全盘否定过去

改革是屏弃糟粕继承发展的改革,体育《大纲》和“三基”教学有他的积极作用,它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它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与当时教师的素养和认知相配备的。《大纲》的细化、“三基”的精准对今天的课程改革还是应该有重要参考价值。改革不是一步登天的彻底飞跃,改革必须要脚踏实地,防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如果对体育课改参悟的不够透彻,那还是应该背着以前的包袱小步子走。对那些领悟能力强的教师必须不折扣的执行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内涵;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实质;深刻领悟标准中各级目标的相互关系及联系,以便在实践教学中很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形式上的改革不等于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更确切的应该说是在教育改革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改革不是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本质上、观念上的跳跃或者是蜕变。体育课程目标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我们会培养具备怎样体育素质的学生。体育培养的目标关系在现实中造成了非平行、递进关系,绝大多数的学校注重技术、技能轻视培养学生个性和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等,不等于变了方法就是体育课程改革。

(三)改革不等于立竿见影

改革需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意识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受家庭、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因素影响,它是社会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用人制度、高考制度、中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不彻底改变,改革的脚步难以加快。学科的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能游离于其它教育改革之外。

(四)体育课中没有的自主、合作、创造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等于不是课改

自主、合作、创造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不适用与每节体育课中。要充分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的内涵,适时、适当、适龄,不能盲目遵从,照搬照抄,流于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基础的自主、创新和探究是盲目的创新,这些方式应该是建立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的学习,不是无目的的搞形式主义。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等于教师的不教

课程标准不但重视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注重教会,注重将学生教懂、教悦。我个人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多的学,不教的体育很少会成为科学合理的体育,体育的科学合理一定是建立在具有专业教师指导下教的结果。对小学生而言,老师不领进门,他们是难于自我修成正果的。忽视教师的教和不注重教师的教都是错误的。

(六)课程评价的改变不等于不要质量,不做质量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反馈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提出改进方案。不是只评价而无结果,不做质量评价或者评比。

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即得到体育教育又培养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来增强体质发展健康水平,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终生体育意识从而实现各个目标,是当前体育改革的重点。我们必须一点一滴的进行,不要好高骛远,但也不能缩手缩脚,要大胆的开拓创新。使体育学科在教育中有生气、有章法、有意义。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体育课改革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改革之路
体育课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