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2009-06-29景艳
景 艳
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加强学生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于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呢?笔者认为: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这一门学科的看法、态度。怎样才算上好了这堂课呢?上好第一堂课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作一些改动,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例如: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生活,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从而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开始广泛使用,顺理成章地转到计算机学习上来;还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通过第一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对学习计算机有一种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计算机,并在以后的课堂中,要经常想办法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二)要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畏惧感。在学生的意识中都认为计算机是高科技产品,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无形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对计算机的畏惧感;加上计算机操作的相对复杂(与其它家用电器比较),故障的频繁出现,理论知识的相对难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畏惧感。老师应当给学生指出,计算机的复杂,是因为它的功能强大,如果我们用它来做简单的事情,它使用起就简单,比如放影碟,它就像操作VCD一样;它只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工具,只是这种工具的功能多一点,我们可以一样样地来,从简单的开始学。并且告诉学生计算机故障是正常的,不要因为出故障而不敢操作,故障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操作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我们在操作时搞清楚操作步骤,然后一步步来,减少操作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大部分的故障,即使出了故障,找老师处理下就可以了,不要因此而不敢去动它。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第一次出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一次不就会了,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操作计算机。
其次,搞好理论课的教学也很关键。要上好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非常重要。(一)多安排一些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如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图、软硬件分类等这些知识对于中、小学生作为了解即可。可将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放在理论课上帮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课上不好好学,上机操作就很困难。(二)可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又感兴趣的知识,如: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病毒的防范、上网的作用等等。(三)在理论课上还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很有效。针对这些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我们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如:讲叙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
最后,要适当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一)鼓励学生课后自己上机操作。一般来说,课后上机操作,学生大都很积极。(二)成立互助组(优差结合)。在班上鼓励同学之间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由结对,并在上机编座位时(两人一台机)安排座在一起,以利于他们之间互教互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