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职务犯罪研究及预防

2009-06-29贾新婷冯晓麟

消费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职务犯罪预防金融

贾新婷 冯晓麟

[摘 要]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预防金融职务犯罪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金融职务犯罪在当前呈现的特点、成因进行深入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惩治和预防金融职务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 职务犯罪 研究 预防

根据社科院形势分析组和新华社《半月谈》等六个单位进行的三次社会调查表明,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腐败是当前中国头号的社会问题。而作为腐败现象极端表现的金融职务犯罪,更是为人们深恶痛绝。由于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枢纽和发动机,其特殊性使其成为违法犯罪的“重灾区”,发案数量之多,金额之大,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甚至会诱发社会不稳定和金融风波,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在金融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减少金融职务犯罪,以确保金融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已成为金融界和国家司法机关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围绕金融职务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谈些粗浅认识和思考,为预防金融职务犯罪,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当前金融职务犯罪的案发走势和特点

当前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总体走势出现“两个波浪式”:一方面,职务犯罪案件数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职务犯罪案件在金融领域所占比重又呈波浪式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下,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处于欲张又缩的状态,较之其他犯罪更顽固。因此预防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既是金融系统查处和防范违法犯罪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国家任重道远的法制任务。

纵观当前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居高不下。在近几年立案查处的金融职务犯罪案件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所占比重一直很大,反映了金融职务犯罪案犯掠钱的贪婪性。

(二)发生的金融职务犯罪,以信贷部门居多,与手中掌握资金控制权一致。

(三)单位负责人涉案比例上升,并向处以上高管人员蔓延。这种现象与管理权限相适应,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危害性严重。随着涉案金额上百万、上千万案件增多,造成银行损失巨大,不仅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更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五)内外勾结合伙作案增多。随着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加强,金融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从过去的手段单一、一人一案一罪的特点转向以共同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作案特点,从而使内外串通勾结和内部合伙作案增多。

(六)案犯年龄结构呈下降趋势,智能化作案倾向明显。在原先传统犯罪手法的基础上不断翻新,或利用新业务拓展、管理不到位等可乘之隙,违规大额透支、非法载留、拆借资金公款挪用等,智能化作案倾向明显。这些新的犯罪手法诡秘,不易被发现,增大了查处和防范工作的难度。

(七)基层岗位发案率高,携款潜逃者增多。金融系统的支行及分理处、储蓄所和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机构的基层单位,直接与资金货币打交道,往往是金融职务犯罪的诱因,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危害巨大。

二、探析诱发金融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从外部原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地位与巨大的资金控制权,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焦点,加之市场经济消极的“趋利”性和拜金主义,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基于不法利益的驱动,采取钱、色、物等手段诱惑和拉拢腐蚀金融工作人员。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思想素养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上不法分子一拍即合,同流合污,公然把贪污、受贿、挪用、侵占公款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直接手段,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

(二)从内部原因分析,金融企业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驰,是导致职务犯罪的直接诱因。从金融行业绝大多数的发案看,“十案九违规”,多与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驰有直接关系。管理上有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重要岗位轮岗制度及“三查制度”,甚至逆程违规操作信贷业务等漏洞,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诱发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这是一些金融机构发案的重要内因。

(三)从管理上分析,制约机制不完善,对权力监督不力。“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向商业化改革的加快,出现了金融监管体制相对滞后的情况。在不断拓展新业务、基础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内控管理和制约机制跟不上,造成乘隙作案增多。用人制度改革后,金融业各级高管都不同程度地集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于一身,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使得其中有寻租心理的人作案轻而易举。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副行长于大路,在2004年被指控涉嫌犯有受贿、行贿和挪用公款三项罪名,涉案总额达1200万元,涉案时间长达6年。号称“中原第一贪”的杨炜,在2000年被偶然发现的犯罪行为则可追溯到1994年,时间跨度长达7年。但犯罪行为持续发生并没有挡住他们一路升迁的脚步,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四)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两手硬”欠缺力度。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迫于竞争压力,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存在严重的重业务、轻管理倾向,“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十分突出。还有的金融机构领导对本单位职务犯罪存有保护主义,某些金融职务犯罪的产生与部门的“土政策”和领导的支持、纵容有关。金融职务犯罪一旦被揭发,就会暴露出所在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影响其声誉,因此这些领导有“三怕”:怕单位信誉受损,怕个人发展受挫,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把自己牵进去。对亲自提起来的犯罪人员不愿做“恶人”,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以辞退当事人了之。这些做法危害极大,加大了查处违法犯罪难度,也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造成打击不力的局面。

(五)选人用人把关不严,埋下犯罪隐患。前几年为满足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招收不少人员。在招选聘过程中,存在重才轻德思想,使一些不合格人员进入金融队伍或当上领导干部。这些人员的专业素养有限,思想素质不高,很容易在金钱的诱惑下犯罪,在金融队伍中埋下犯罪的隐患。

三、惩治和预防金融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惩治和预防金融职务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惩治必须依法严格执行,不能患得患失。预防必须紧密联系金融行业的实际,实施综合治理。惩治是对已发生犯罪行为的处罚,是治标之举;预防则侧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治本之策。因此惩治和预防是治标、治本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针对当前金融职务犯罪发案的共性,防范措施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严查职务犯罪案件,重点查处发生在信贷、财务、资产拍卖过程中的贪污、挪用(侵占)资金、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经营决策方面因失职、渎职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案件,努力为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行刑法作出修改,使发生在不同金融机构的相同职务犯罪,给予相同的定罪和处罚。现行刑法对国有、非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手法、社会危害性完全一致,但不同罪同罚,显然违背我国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刑法同罪同罚的立法精神,有损法律的权威与公正,并且极有可能导致同类犯罪行为“破窗现象”的发生,即不利于惩治犯罪,又不利于非国有金融业的发展。

(二)着力抓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法制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弘扬“三铁”精神,切实提高金融队伍素质。面对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的消极影响,须在金融领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保持金融队伍的健康肌体。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加强廉洁自律,要常抓不懈,象“细雨润无声”慢慢渗透干群的心田;法制教育要有“震撼力”,要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剖析、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使干群思想上受到“震撼”,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体系,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监督乏力是导致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特别是金融机构高管职务犯罪的机制因素。“权力不受监督,必然走向腐败”,这句名言,已为无数重复的历史事实所证实。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如脱僵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现代权力理论告诉我们,权力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受封建特权思想影响,高高在上,习惯于自己说了算。如果对其职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便会导致权力滥用。因此,在金融机构内部,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形成一个有效的职务犯罪监督体系。各监管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利用各自手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要实行监督责任制,在明确监督责任的基础上,对因监督不力导致职务犯罪的要追究监督责任。要创新监督形式。在金融机构可实施主要负责人、重要岗位缴纳防范职务犯罪风险金,到期未出现问题的,一并退还,并给于一定奖励,促其尽力履行职责,把防范职务犯罪落到实处。同时,加强与纪检、检察、审计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把金融职务犯罪遏制在萌芽中。

参考文献

[1]《论职务犯罪的预防》申琳2007-11-22 10:25: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2]《略论金融职务犯罪及其控制》展守卿 2007-11-22 10:26: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3]《职务犯罪概论》张穹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职务犯罪预防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探析
P2P金融解读
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动真格促实效
九步审讯法对职务犯罪审讯的借鉴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