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观与发展观创新

2009-06-29蔡振亚刘金香

消费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蔡振亚 刘金香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吸收经典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因为科学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体现了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创新发展观,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是一场发展观的革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观 发展观创新

作者简介:蔡振亚,男,河南信阳人, 中原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金香,女,河南扶沟人,中原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理论、创新理论。

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个主题。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人类就不断地寻求着自我解放之路,于是,“发展”就成了所找到的第一个答案。发展问题是和人相关的问题,是由人而引起、要通过人来解决、最终为了人的问题。那么,人们解决发展问题的手段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发展与创新的内在统一,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局限,而且还深刻指出了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以及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这毫无疑问是发展观的创新。

一、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要求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跨越式发展,有了创新就必然有发展,越是创新,就越能够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讲,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要求,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创新是对客观辩证法的主观反映和实际运用,发展是客观辩证法的一个实质内容;发展实质上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的合理因素,抛弃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这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一)创新反映了客观辩证法的“发展”要求,是对辩证法规律的反映和运用。恩格斯曾指出:“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1]客观事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客观辩证法。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形成了认识的辩证法。把认识辩证法运用到人们的实践中,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变革事物的新观点、新办法和新方案,并根据这些新观点、新办法和新方案,促成新事物的生成,创造新事物。因而,创新是人基于辩证法新陈代谢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自觉能动活动。辩证法的新陈代谢规律,也就是发展规律,即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规律是创新的哲学基础。

(二)创新是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它所破坏的是旧事物,创造的是新事物;它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是批判性的继承,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产生的新事物既抛弃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也吸收了旧事物的合理因素,这实质上就是扬弃。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恩格斯说,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邓小平也指出,“老祖宗不能丢”,丢了老祖宗就丧失了根本。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创新并不是凭空创造,无中生有,它是以旧事物为基础的,是吸收和改造旧事物内部积极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阶段的结果。因而创新是以扬弃为基础的,扬弃的过程就是给创新提供基础的过程。离开对原有事物的扬弃即批判与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如果不是扬弃而是抛弃,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内部的全部因素,割断新旧事物的一切联系就会使发展、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创新的主体,原因在于所有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归根到底都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发展的主体,原因就在于所有的文明,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首先,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知识创新、观念创新的源泉,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生产斗争中,不仅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使客体对象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了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出了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实践需要创新的知识和理念指导,创新的知识和理念产生于创新实践,两者是双向互动的,生产实践是如此,其它实践活动亦如此。特别是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主要来源。

其次,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是对过去实践的简单重复,而总是对自己的实践对象,特别是实践工具和手段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种对工具和手段的发现和发明,就体现为技术创新。人类的生产工具,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今天的大机器、计算机等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技术创新,进而带来生产工具创新的历史轨迹。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作用,还体现在实践活动方式本身的创新上。从以物质为中心的实践方式,到以能源为中心的实践方式,再到现在以信息为中心的实践方式的转变,其动力之源就在于创新实践本身。

最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推动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推动制度文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新旧社会制度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制度,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新旧制度的更替,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革命推动的根本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如此,社会改革推动的具体制度创新和发展亦如此。而这些创新和发展都和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分不开,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群众在实践中发明的;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群众自己的创造;建立经济特区也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的创造等,都是如此。

由此可见,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创新和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新就是发展,发展也就意味着创新。

二、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发展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仅仅发展中国家有尽快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问题,而且发达国家也有发展问题,同时,一些全球性问题也被纳入到发展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现实发展和未来前景。这些发展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7]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客观矛盾。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条件和结果,人的需要发展的无限性恰恰是人自身发展无限性的体现。因此,我们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片面抑止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否则,这种忽视了人的“发展”,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增加供给,以满足人类无限发展着的需要,而增加供给的根本途径就是创新。

首先,通过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物质文明,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指出的:“真正的敌人是贫穷和社会不平等。怎么能让饥饿的人们在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为后代创造财富呢?”由此看见,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贫穷和消除社会不平等。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消除社会不平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人们生活状况的改善奠定物质基础,消灭贫穷。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4],“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5] “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6]。据法国社会学家格·普·阿波斯托尔估计,由于科技的创新,当今物质生产力3年内的变化,相当于20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3000年内的变化。正如唯物史观所指出的那样,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其次,通过创新特别是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精神文明,以解决文化发展问题,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我们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自然危机、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的生存发展的危机,说到底是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危机。因而我们必须在文化观念上进行批判、反思,同时进行建设,实现创新,改变、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确立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观念等,这是我们解决发展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观念源泉。

再次,通过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不断推动制度文明,以解决政治发展问题,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矛盾不断产生而又不断得到协调解决的过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例如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稳定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造成的,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源于我们制度创新滞后所导致的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制度需求,从而不断纠正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为科学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复次,通过多种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借以解决环境发展问题,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环境(这里指的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住”的空间。只有实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来改变环境污染状况,促使生态平衡。能源消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能源消费的结构则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状态。技术创新则能不断发明和创造新的能源,从而改变人类利用能源的结构,最终改变环境状况。例如太阳能、氢气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的利用又使人类得到了无污染的能源资源。创新是实现环境发展的关键,要在深度和广度以及在观念形态上不断突破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具体涵义,不仅仅单纯地环境保护,而是要主动到环境中寻求对人类发展的支持,通过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最后,通过创新实现人的发展,推动人的文明,借以提供发展的主体条件,并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无论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集中到一点就是人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生态文明,集中到一点就是人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发展问题与其说在表现形式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如说本质上是人的发展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创新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都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而诞生的,但是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引起了新的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有的发展观都早已被历史所淘汰,有的发展观虽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虽然“新发展观”第一次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响亮口号,但是并没有具体指出“怎么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观振聋发聩地指出了发展“应该可持续”,但没有解决“如何可持续”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发展观,在“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传统发展观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发展观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吸收了佩鲁“新发展观”的合理因素,并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怎么以人为中心”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主张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既作为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发展的目的,指出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潜能不断得以发挥的过程,这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人在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基础上的发展,它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阿根廷的马尔曼博士认为,人的发展即人的潜力之发挥,发挥人的潜力就是解决人生各阶段的“贫困”。这种贫困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交往、了解、兴趣等方面的,它们构成了人生的内在危机,社会发展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解决这些危机。从根本上说,发展亦是人之素质的提高或能力成长之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满足,可分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它们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力的发挥,是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干预现实世界变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发展就是要使这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是发展的主体,在不断创新中创造完美世界的同时又使自身得到完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依自身需求致力于外在对象和关系的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是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成果都要为人服务,都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其次,科学发展观批判传统发展观缺陷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可持续发展观积极成果,并指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实现的具体途径创新。针对传统发展观的局限,尤其是在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即人的生产、物质生产与环境生产的良性互动,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要实现有限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尤其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间的合理分配和永续利用。面对破坏了的和行将遭到破坏的自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她;既然导致这种“破坏”的深层根源是人的无止境的贪婪和无限制的掠夺,就应对人类行为进行规范和节制,这样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就会缓和许多。但是,单纯对自然的保护并没有改变资源的有限性,对人类行为的节制也不触及人类发展的无限需求,因此,“保护”和“节制”的方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它虽然缓和了矛盾,延缓了矛盾尖锐化的时间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矛盾冲突的爆发。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不是“保护”和“节制”,而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不断发掘已由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开辟新的资源,从而使矛盾的双方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只有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发展才是真正积极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是一种自觉创新观,指出了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创新的发生过程,并在创新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发展的过程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创新发展观是乐观主义的,它相信人类自身的创新力量,批判的是对人类力量的盲目自信,但并不是要放弃自信,放弃自己的力量,皈依于悲观主义的宿命论,而是要认识到自信的前提,认识到人的生存发展的条件性,认识到人自身的局限性,变盲目自信为自觉自信、有批判性的自信。承认自身发展的条件性和局限性,同时又要创造条件、改变条件,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发展的无限性这一基本矛盾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创新发展观指出,解决这对矛盾的主体是人,而人及其所处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受现实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这一矛盾的解决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受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的。一方面,人类的需求是无限发展着的,而另一方面个体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创新就能完全解决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只有通过整个人类的整体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对于其它的发展问题而言也是如此,人类整体创新能力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对于发展问题解决的必然性,但对每一具体历史而言,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的解决程度,也受到人们所能达到的能力所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与其说是一个结果,不如说是一个永远持续的过程。保证这一点的,正是人类的创新能力的无限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指出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手段还是人,离开了“人”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它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具体途径,指出人们解决发展问题的具体途径是创新,这既是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又是发展的具体保障,离开了创新,我们就不可能坚持“以人为本”,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观,是发展观的创新,既继承了传统发展观的合理内容,也抛弃了传统发展观的不合理因素,并且赋予了发展观以创新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6

[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1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45

[7]这里的“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自然资源或者经济资源,而是包括精神资源、制度资源等在内的综合性的集合体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