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09-06-28王华俊

科教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矛盾群体

王华俊

摘要“80后”与“90后”作为互联网上的主导力量,却因为种种原因势同水火,互相指责和攻击。本文就“80后”与“90后”的现实矛盾进行剖析,解释了这两个群体间矛盾的原因和由来,并且提出思政教育对于解决矛盾的作用以及新时期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80后”“90后”局限性沟通创新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载体,使信息传递简单而迅捷。现在的年轻人将这个载体作为接收信息和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80后”作为目前掌控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却与“90后”的后辈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我们的思政教育又是否能做点什么?

1 “80后”与“90后”的现实矛盾

“80后”这个词也就是在2005年才开始集中使用的,与之相应的称号还有如“宅男”、“腐女”,他们大都是第一批御宅族的代表,同时也是宅文化的主力。他们穿梭在各大网站的论坛上,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在互联网里,找寻着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和机会。

而“90后”这个词是在2007年初集中出现在网络中并迅速传播开来的,与它同时出现的词汇还有“脑残”、“火星文”和多种涉及青春年幼无知的网络新闻帖。他们热衷光怪路离的QQ空间和非主流照片,似是而非的火星文签名,背负着无数的负面新闻和来自“80后”的批判声音。

“80后”认为“90后”的性格和行为过于乖戾,思想和意识过于前卫和脱离时代,普遍对“90后”的道德层次和品德修养提出质疑。近来,一篇名为“那些看不惯‘90后的人,你们有什么资格评论我们?”的热帖将“80后”与“90后”的矛盾推向顶点。一位“90后”典型的炫富女网上晒着自己手捧大笔人民币的照片,并且附以文字讽刺辛苦劳碌的白领。一石激起千层浪,“80后”揪着这个出格的“90后”发牢骚进而推广到妖魔化整个“90后”群体,一时间网上的谩骂和斥责如洪水泛滥;而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许多不明就里的“90后”选择声援自己的同伴,也以无端指责的方法回应“80后”。这种互相揭短的行为最终导致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

2 矛盾背后的原因分析

2.1对“80后”与“90后”思政教育的局限性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在接受思政教育时都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时间上,思政教育为使教育对象符合不同的社会要求,应该是贯穿一个人生命的始终,使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80后”走上社会,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蜕变,思想道德理念却停留在学生阶段。空间上,社会强调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的,为人类指引基本价值坐标,规划基本道德取向的核心价值教育。但是对“80后”来说,想接触到的核心价值教育只能通过自发学习。作为社会新人,他们没有养成接受社会道德教育的习惯,工作后的道德教育领域接近真空,背负着“垮掉的一代”等种种压力的“80后”无法宣泄,“80后”将矛头对准了下一辈——“90后”。“90后”在思政教育空间上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层面。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占有主导地位,但教育对象能动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发挥却经常超过他们的接受范围。豍“90后”在网上的活动日趋频繁,影响力也迅速蔓延,但是作为学校教育者的教师却很少关注这些学生关心的热点(事实上,教育者的网络操作能力远不及教育对象),他们秉持着固有的思政教育理念,进行着脱离“90后”实际的思政教育。

2.2“80后”与“90后”沟通的缺失

“80后”与“90后”的矛盾原因之一是代沟。代沟(generation-gap)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但是“80后”与“90后”的年龄跨度不大,因此代沟的影响偏小。矛盾的最终原因应是“80后”与“90后”沟通的缺失。在学校环境下,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沟通通常是以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作为中间桥梁的;而当“80后”脱离学校之后,与“90后”的联系和沟通基本就断绝了。互不沟通了解的结果就是变相曲解对方。“80后”看到“90后”犯着自己过去的毛病,自然不留情面,狠狠抨击。“90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叛逆性,但这种叛逆只是相对于已有的社会秩序而言,在“90后”内部他们并不希望有所区别,而是保持一致,突显出他们特有的小众化心理。“90后”在看到个体在遭受“80后”抨击的时候,出于群体观念和团体归属感,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回应着“80后”的指责。由于双方交流的唯一平台——网络,已经被互相攻击所填满,也就失去了深层次沟通的机会和载体。

2.3网络传媒的推波助澜

网络作为最方便、快捷的传媒载体,早被“80后”和“90后”所完全接受。但是网站是靠点击率生存和盈利的,关注度越高,所获取的利润就越大。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80后”与“90后”的矛盾和冲突,并且加以挑拨。作为社会微观大环境的一部分,网站的媒介作用可以使这种矛盾由点及面,迅速扩散开来。他们抓住了“80后”急于为人兄长的心理,发布大量的“90后”的负面新闻,以此来吸引“80后”的激愤。“80后”迫不及待地要教育这些弟弟妹妹怎么成才,但在网络上开始不自觉地谩骂和讽刺。同样愤怒的“90后”也开始反击,“80后”与“90后”各自的挑战言论让网站如获至宝,飞速上升的点击率和铺天盖地的回帖让网站吸引了大量的广告商。就这样,“90后”的青春期冲动,“80后”的压抑,外加无良网站的刻意炒作,扭曲的言论制造出了网络上“80后”与“90后”的激烈矛盾。

3 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创新

3.1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

新时期,针对“80后”与“90后”的矛盾问题,思政教育应站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秉承主体化德育的理念来进行。“80后”与“90后”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社会环境、生活状态、文化知识虽然雷同亦有差别。思政教育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80后”已然走上社会,道德形态相对成型,道德水平却无法提高。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让“80后”在脱离学校教育后仍能不断接受思政教育,通过自发学习和定期培训使“80后”的道德层次继续提升,并最终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对于“90后”,教育者应换位思考,不断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性格,特别是自我意识,尽可能融入“90后”的群体之中,制定具有实效性的思政教育方案。不论是对“80后”,还是“90后”的思政教育,都还要注意同时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是建立在人文精神指导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行为,而心理疏导则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在处理这两个群体间的现实矛盾以及日益增多的由文化差异和人际冲突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时,思政教育应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疏通人际心理渠道,消除双方思想隔阂,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充分彰显思政工作的育人效应。

3.2交往教育的实施和思政教育协调作用的发挥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行,人类社会在交往和不断重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遭遇多种多样的交往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交往困境。现代科技使网络的迅猛普及也使大多的“80后”和“90后”沉迷其中,远离现实生活,不愿也不会和人交往,有的因此罹患心理疾病。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正呼唤着交往教育。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交往教育,交往教育的重要性使它成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80后”与“90后”施以交往教育的力量,使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表面走向深层。通过教导“80后”与“90后”两个不同的群体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如何在网络这个新兴载体上的交往,使他们相互沟通,取得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思政教育的协调作用。通过调节、劝解、说服、使“80后”与“90后”两个不同团体之间的争执得以和平和有效的解决。传统的思政教育的协调功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沟通人际联系,加强人际交往,增进相互理解以及化解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两方面。豏但是,个体间的协调与群体间的协调是不尽相同的。“80后”和“90后”各作为两个群体,其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可能统一,但是个体间的认知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想协调大方向相同,局部特殊的“80后”和“90后”的群体间的矛盾,就必须分清之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充分考虑两大群体的实际立场和态度变化,根据他们接受思政教育的能力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此才能将思政教育的协调作用应用到群体的层面上来,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果。

3.3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政教育的环境包括一切外部因素。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微观环境,对“80后”和“90后”的思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同时,网络环境受到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的扩张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在利益驱动性的环境下,容易使人见利忘义,产生物质主义和个人本位,淡化道德责任意识;这些负面影响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交往失真。但是网络运作的宗旨和价值取向要通过国家的立法来规范,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改善和优化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微观环境。网络带有虚拟性、匿名性、自由行、开放性等特点,同时,网络秉承的网民自治的体系凸显出网民自律和自我道德约束的重要性。思政教育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大平台,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秉承创造性的原则,改变现有的网络环境,创造新环境,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建设优美的网络环境,营造育人氛围,最终培育好“80后”及“90后”的道德风尚。让网络上的“80后”和“90后”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增强,思想品德水平得以提高,心智不再为网络上的只字片语所左右,逐步形成为社会所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教育者矛盾群体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矛盾的我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矛盾多发”可怕吗?
调查
中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