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的几个意识
2009-06-28柯丽香
柯丽香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老师应积极转变观念,自觉树立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动态生成意识、开放意识、训练意识和人文意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适应与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实行的关键。而教师能否较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自觉改变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意识观念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自觉从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走出来,牢固树立以下几个意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1 树立目标意识,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效果,首先目标要明确。没有目标的课堂,再好的课也只是形式。而目标的确定是在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新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基础、互为手段和途径。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订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就要紧密围绕这三个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教材、教师实际,促使这三个分目标共同统一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2 树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①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冷漠面对语文教学,其主动性也渐渐消逝。
现代的教学思想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去看教师怎么教,以学定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短路”和“黯然伤神”,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和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苏州新区实验小学的李志清老师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没有给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领悟课文。②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境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树立动态生成意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优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有充分、合理的教学设计,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并严格按照教学设计一五一十的教。他们反对学生“错误”的观点,反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另类想法,因为这一切都被看成是课堂“不和谐”的表现。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③结果,“规矩”的课堂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处于压抑的境地。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全部艺术在于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成。小学语文是一门充满活力和美的课程,教师应树立动态生成的意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实际,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4 树立开放意识,拓展教与学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改革,它要求开放思维、开放课堂、开放课程,不断拓展教与学的空间,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首先,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甚至是异类的想法,不一味地唯教科书是从。教师要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虚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教师要积极开放课堂。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语言的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不必拘谨于教师的讲授,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可以把课上成是“故事会”,让每个人都来讲讲故事;可以把课上成是“演讲赛”或“辩论赛”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把课上成是“表演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特殊的魅力。
最后,教师要努力开放课程。语文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丰富和课程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④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日常的语文实践,转变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渠道,充分利用每一个语文学习的机会(如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写信等),并适时的加以点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尽情地学习,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
5 树立训练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两个突出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从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能力的提高转变。但新课程并没有否定课堂训练,相反,新课程认为教师要树立训练意识,课堂上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课堂训练给学生一个“实战场”,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而且当堂训练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最基础、最细处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和写,并逐渐扩展到段落和篇章的练习。同时,教师应讲究教学方法,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手脑结合,切身体验,既提高能力又丰富情感。
6 树立人文意识,提升学生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⑤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启迪心灵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描写品德高尚的“英雄人物”,也有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还有陶冶心灵“壮丽河山”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努力的去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并将之与学生共享,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化热情,提升文化内涵。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积极营造“语文美”,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享受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不断感受中外的多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爱国热情和社会和谐的愿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意识,才能融入改革,才能担负起改革所赋予的重大使命,才能与改革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