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庄秋霁图》中看倪瓒画风格特征
2009-06-28彭盼
彭盼
[摘 要]倪瓒为元四家之一,其画以简约、平淡而意蕴无穷著称于世,本文将通过对《渔庄秋霁图》的分析,引出倪瓒画的一些特点,从其所受的哲学思想的形象及所用笔墨的特点和画面表现的意境来剖析其画中平淡之美。
[关键词]平淡 笔墨 意境 特点
倪瓒元代提倡以逸笔写逸气的画家,作为文人画家,其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些胸中逸气”的艺术主张,深深影响着那个时代及明清文人的绘画。
倪瓒为元四家之一,与其他三家相比,他的山水画最为简括,但这简括并不简单,就像倪瓒的许多模仿者所感受到的,看似容易却极难模仿,如明王世贞说:“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1]倪瓒画之所以难于模仿,是因为其画中包含着众多复杂的因素,他作品古淡、天真、简括的背后包含着一个“逸”字,使得他的作品不再单单是供人欣赏的图画,而体现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体现着元代文人的主体精神。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的代表作品,也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为纸本水墨画,纵96.1cm,横46.9cm,采用了倪瓒常用的“三段式构图”方式,仅有一个开合,在近景平坡上画树木几株,远处有平缓山峦,而中间则是大片留白,留白处为水域,并附有诗句,画中没有人鸟的踪迹,山石以折带皴显其相背,林木以渴笔淡墨轻轻扫过,力轻而有变化。观此画,给人以平淡而畅爽的心情,一切凡俗都远离身外,世界无声的疏简清逸。这幅画是倪瓒的中晚年之作,此时倪瓒的创作已经成熟,所以我们可以从这幅画寻味到倪瓒的一些性格特征、情感文化特征及其作品的总体风格特征。
一、倪瓒的平淡之美
自然天真、不事雕琢是倪瓒一生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使其绘画作品犹如陶渊明的诗一样充满了平淡之美。平淡源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无奈,源于倪瓒对庄禅的信仰,也源于倪瓒个人的性格特征。首先,生于富贵之家的倪瓒,在青年时接收着良好的儒学教育,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倪瓒内心深处也有“经世致用”,“仁爱中和”的思想,但处于元代社会,要想“经世致用”是很难的,于是倪瓒只得寄情与水墨之中,而社会的动荡,地方官吏的重税,使得倪瓒不可以专心于水墨之中,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开始了游走山水间的生活,在这期间,倪瓒开始接受道家和佛学思想,希望像庄子所描述的一样,能够“逍遥无为”,能够剖离凡俗的种种牵饶,而自由自在,希望通过禅宗中所描述的“玄寂”、“静性”、“空心”来得到解脱。正因为倪瓒对道禅的追求形成了他画的风格,一种与世无争,不求繁琐,意在简括,也形成了像道禅一样,难以言说的平淡之美。其次倪瓒本人因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不喜极端,而喜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为”,禅学的“空寂”,以至形成了温和而恬淡,随意而自由的性格,所以对绘画要求也一样讲究随意性,不要求对形体的细致描摹,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可,能够写出胸中逸气即可。
正是由于元代社会的性质、儒、释、道对倪瓒的影响及倪瓒个性的影响,形成了倪瓒画中静谧、空旷、萧索、荒寒的平淡之美,而这美的诉诸要靠倪瓒独特的笔墨构图。
二、倪瓒笔墨构图的特点
(一)构图
倪瓒不喜画重山叠嶂,密林鸟兽,山中亦没有高人、道士的踪影,只是在远景之中画淡淡山峦,飘飘渺渺,似有仙人,有意无意,尽在其中,近景处平坡之上,几株树木,多数为枯树,显其苍凉之气,含其胸中之逸,中间则大片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平静的心情,大有道家“大象无形”的特点。这是倪瓒常用的构图方式,“三段式”构图,多数只有一个开合,这种构图方式作为一种范式被倪瓒反复使用,但却能在每一幅画中带给人们不同的感想,其中的远山近树,以白为水,显露着倪瓒恬淡的情感,及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而极简的构图也显示了倪瓒绘画不求形似,只是简简单单的书写着一种平淡、潇洒的逸气,这也正是倪瓒画虽简而难以模仿的原因,正如恽南田所说:“云林天真淡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云林矣。”[2]
(二)笔墨特点
首先,对于笔墨构成的部件来说,点、线、面中都有其特点。倪瓒画中所用之点,从形制上看是单纯的,多为细笔横点,但形式是多变的,包括了复叠、透叠、差叠三种形式,使其画苍茫中见空灵淡雅,在消除了线的轮廓的同时,使画面呈现出宁静的状态,从而抒发超凡脱俗的平淡。倪瓒多使用渴笔,侧峰,托笔构线,董其昌云:“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云林画较为劲挺秀峭,而圆笔之势则显湿润,用侧峰在纸上用干笔皴擦,画山石纹理用折带皴,全用方笔转折,使笔下之石尽显荒率野逸,其运笔一般速度较快,用力较轻,与宣纸质地相结合,能够产生苍茫枯涩的感觉,而在线的搭配组合上,一向喜欢从简的倪瓒也只是做简单的搭配组合,多用平行线,使得画面的矛盾冲突减少,而多一种平淡无忧的永恒感,且在画中重复使用这种简单的搭配,做到以简求淡,倪瓒画中的线,有着缓急、轻重的变化,包含着画家的情感。在用墨上,倪瓒大部分画为水墨画,设色的较少,而不喜用成片的墨来浸染画面,只是有意无意的淡淡轻涂,而在山石皴染上,多是渴笔干擦的染法,倪瓒追求一种平淡的美感,所以在画面体积感上,主要要求“平”的效果,所以总整体看来,染的方法也是比较单一的。从倪瓒的笔墨运用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倪瓒喜用简、淡的笔墨来书写画面意境及胸中逸气,这份简淡中包含着倪瓒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追求,虽简实繁。
三、倪瓒画意境的特点
意境历来受到中国画家及评论家的重视,一幅画中无论繁简、似与不似,都要有画里画外的意境,这样画便不仅仅局限在视觉享受上,而能够带给观者精神上的收获。倪瓒画由于其清简的构图,而形成了萧条淡薄的意境,而此意境最为难表现,如苏轼所说“萧条淡泊,此难之意,画者从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3]倪云林所画之景都取自太湖,在空寂的景色中即要表现形神的相合,还要寄托画者的心性,使得画面不因为简单而显稚气,倪瓒用其追求自由、超脱的哲学思想,恬淡安静的心灵,与有意无意之中将这荒寒、空寂的景色融入了无尽的意境,观其画能得到一份与世无争的清净,总有一份淡淡的哀愁慢慢嵌在心间,总想到世外桃源的恬淡,总觉一阵清凉之风吹澈心灵,与天地融为一体,这种意境不仅仅局限在人们所常说的“寒”、“瘦”、“清”、“情”等具体的词语上,还有一种无可言与,只可意会的神秘感,如恽南田所说:“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4]这种意境,我们亦可以从其可以从其《渔庄秋霁图》及其其它的画作中感受到,总之,倪瓒的画面尽显简约而平淡之美,但从一系列有关倪瓒的绘画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云林的简约、平淡中蕴含着种种的因素,包括他笔墨的多变性、意境的空寂、苍茫,这一切都体现着一种平淡的“逸”,体现着倪瓒的美学思想和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华书局
[2]杨建峰《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恽寿平》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年4月
[3]苏轼《东坡题跋》中华书局 2007年9月
[4]杨建峰《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恽寿平》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