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2009-06-28董蕾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回归道德教育

董蕾

[摘 要]生活是道德的源泉,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勾画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道德教育 生活世界 回归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西方的一些重要哲学流派都比较明确、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活世界的理论。最初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和“科学世界”区分。所谓生活世界,概括来说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感知的具体而又现实的周围世界。人类历史上,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以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逐渐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发生分离。进入学校教育阶段,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发生断裂,从形式和内容上,道德教育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正在迷失道德教育的本性。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中来,这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一、传统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课的道德教育功能。学生是通过在学校的汲取文化知识,学习社会经验,接受道德熏陶来形成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悟的,从而确立自己的道德信仰。而现在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看重的是文化课成绩,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个性、修养方面的培养。特设的道德课不能按时、按量完成,被其他活动所代替或者充斥,没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无法提高道德课的实效性。即使能够保证了时间,但是从事道德课的教师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也同样制约着道德课的实效性,“你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你就得是什么样的人”,教师为人师表要落到实处。

第二,家庭道德教育忽视了家庭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德行养成起着指引作用、担当着“灯塔”的角色。但是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和生活压力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些父母对孩子溺爱、放任,给在成长中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促使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为了应对竞争,父母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只要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即使孩子存在道德问题也不予过多的管教,从不灌输道德与社会规范,家庭几乎丧失了道德教育的功能。

第三,社会道德教育忽视了大众媒介的负效应。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由于其自身的感性、直观、生动等特点占据了大部分人的闲暇时间。与严肃的学校道德教育形成鲜明对比,大众媒体只负责向大众传播一定的社会信息,因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现在的大众媒介形式多样,发展迅猛是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躲避压力、消磨时间的避风港,长期依赖电视、互联网不仅占据的是人们的时间,而且剥夺了人们的理想、斗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众媒介的商业性正在凸显,没有一个严格的价值观教育标准,只是一味注重内容上的娱乐性,长期下来,人们追逐谈论的是服装、饮食、娱乐,反感的是正经的书本知识和正统的说服教育。

二、传统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必然性

第一,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发源地。

道德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随之而来产生了道德,道德教育最初就是和生活世界自在地融合在一起的,道德教育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发源地。二者具有内在联系,是统一的。道德教育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过程,就是为了培养生活中有道德的人,引导人们逐渐从现实生活走向理想生活。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和思想实际、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有道德的生活是生活中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而且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中特殊的生活形式,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与生活隔离,一味的在理论知识中进行,要提高、强化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对任何道德教育的审视都不能脱离生活世界。

第二,人的品德是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

首先,生活世界是人的品德形成的素材来源,只有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学习领悟,汲取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经验,才能形成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才能确立自己的道德信仰。其次,生活世界激发了人的道德情感。人的意志、信仰,品德只有经过生活的洗礼,挫折的磨练才能成就。离开人与人的交往、生活世界的活动,个人道德、意志的锤炼毫无意义。再次,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土壤。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高低,不是看他拥有多高的学历,掌握多深奥的知识,而是看他怎么去践行这种素养,怎么在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使他人获得幸福和欢乐。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就是道德实践能力,而践行道德的场所当然离不开生活世界。最后,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实践方向。道德教育不能看作是空的,抽象的概念,而要把道德教育看作具体的生活实践,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引领人们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个人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

三、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路径

道德教育不仅给人们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人们的灵魂。面对这些状况,道德教育应该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在人们生活的全方位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生成良好的德性。

第一,道德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不懈的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人们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的信念,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二,道德教育目标要回归现实。

在当代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如何让道德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让道德教育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关键。传统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完美化、高大化,它的目标是教导人们追求一种超乎现实的完美境界,忽略了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显示生活根基。道德教育应该放弃抽象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回归到现实中来,告别生硬的说教, 回归生活, 关注生活, 指导生活,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做一个有爱之人。让每个人都坚守道德底线,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第三,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回归现实。

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具体生活中。而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道德教育背靠社会大舞台,面对时代新天地,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现阶段,人们通过媒体、网络等吸收大量信息,认识世界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迅速。道德教育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着眼于身边事,寻找身边的“热点”,进行多层级、多角度的攻关,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多用辨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在生活实践中感悟道德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回归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