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环境下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
2009-06-28张枝军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高专毕业设计的特点入手,着重探讨了工学结合背景下毕业设计课题类型、组织方式、指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 毕业设计 模式
本文系2009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改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张枝军,浙江义乌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高职教育。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毕业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其本质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工”与“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工”是基于职业岗位的、参与真实工作过程的实践,以及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获得。“学”是基于实践的相关职业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学习[2]。
毕业设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更应具有“工学结合”的特性,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情况的一次全面检验。毕业设计是学生选择和接受与岗位工作相关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协作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工作,并取得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的过程。毕业设计是对工作岗位胜任程度的一次全面考核,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观察点[1]。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一些基本特征、某些规律及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需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满足高职院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毕业设计的特点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这一程序,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缩水版。沿用这个模式并不是说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存在问题,而是在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方法、管理与组织方式上很容易使用本科的标准和方法,导致出现很多弊端。比如毕业设计以完成毕业论文为主要工作;选题过大、过小或陈旧;背离工作岗位或专业;内容空洞不切合实际,不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文字游戏;教师把关不严,指导方式单一,学生态度不端正等等问题[3]。这些都背离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失去了毕业设计工作的真正意义。工学结合环境下的毕业设计以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岗位工作实际,具有相当高的职业能力训练强度,一般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毕业设计模式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要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真题真做。
(2)毕业设计课题应是一个综合实践任务,与毕业生职业岗位或期望的职业岗位的具有相关性,突出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关键能力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3)毕业设计课题应该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课题的内容、深度、广度、训练的强度、工作量等应与工作岗位相适应,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相关联。
(4)毕业设计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经济效益,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取得的成果可以用于解决现实岗位的实际问题或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5)毕业设计工作具有规范性,指导老师应科学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和规范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毕业设计成果符合科学的原理、规范与规程。
(6)毕业设计工作具有开放性,校企结合、产学结合是毕业设计实现开放性的最有效途径。既可以引进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毕业设计, 也可以走出去, 到企业、到社会之中去搞毕业设计。与企业结合的毕业设计应考虑企业的利益,实现互惠互利;要遵守企业的业务规律和流程,要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7)毕业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8)毕业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关键能力。
三、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
(一)毕业设计课题类型的创新
毕业设计选题是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起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
毕业设计课题的来源,传统上是以老师出题,学生选题为主,大多是老师出的理论性课题。工学结合环境下,毕业设计的课题要求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大部分应来源于企业,来源渠道有学生、老师和企业三个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学生自己在工作岗位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承接的企业业务;学生自己向社会承接的项目业务;学生创业的项目;老师正在研究的需要学生参与的课题;老师从社会承接的项目业务;企业兼职教师带来的课题;各类企业委托的课题;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提供的课题;产学合作的课题等等。根据我院的操作经验,目前最有效的途径是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和老师到社会寻找课题,这样也保证了课题种类的多样性,减少课题的重复。
对于课题的种类,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类型,文科和工科类型也不太一样,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定。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可以是企业的一个方案、一个设计、一个调查和分析报告、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产品制作、一项工艺的革新、一个业务项目等等,而不是拘泥于写一篇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课题的来源、类型和内容要经过专业的审核与认定,课题从内容、性质、工作量上要符合工学结合条件下毕业设计的特点,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理论上讲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应该大部分来自于社会企业,来自岗位工作一线,目前看来似乎有比较大的难度,主要在于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会出现课题的数量不够,有多组学生重复做同一课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最多是2组学生做同一个课题。课题中也会出现过于简单、难度太低,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现象,这样的课题应不予采纳。
关于课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步伐,校企合作也要从三个层面出发:一个是学生和企业的合作,鼓励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能独立或者形成团队承接社会项目,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实践表明,在中小企业很多的浙江省,还是可行的;二是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和企业联系以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业务;三是需要学校积极主动与一些专业相关企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合作集团;或者学校以场地引资源,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基地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为毕业设计提供工学结合的条件。
(二)毕业设计组织方式的创新
课题确定后如何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毕业设计工作大多都是学校或者系、二级学院统一组织的,有统一的选题时间、统一的检查时间、统一的答辩时间、统一的毕业设计规范等等。本文认为毕业设计的组织方式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传统的毕业设计一般都是一个学生单独完成一篇论文或一个小项目。工学结合环境下的毕业设计不一定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应根据课题的性质来决定,可以用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项目小组通常根据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设置2-4个学生,项目小组成员根据项目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来确定,可以是同一个专业的,也可以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因为很多企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分工完成。项目小组的成员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或者有老师选择安排。
毕业设计总体时间安排不一定在最后一个学期,条件成熟的学校在第五学期、甚至第四学期就可以开始考虑毕业设计问题,这个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来决定。毕业设计总体时间安排每个二级学院、系部或者不同的专业可以有所不同,不要千篇一律。毕业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具体时间没有必要由学院完全统一,可以根据具体的课题情况由指导老师来决定。
(三)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创新
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不是单纯的写一篇论文,而是要完成实际的任务。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达到企业的要求,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能被企业接受或认可。
关于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采用“群体式“的指导方式,一个毕业设计课题可以由多个指导老师组成,有学校的、企业的,有来自不同学科的,有来自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有老、中、青结合的,有专家、有技术员,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等等。同时每一个指导小组也可以同时指导多组学生,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也可以是不同的指导老师。指导手段上有面对面辅导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距离辅导等等。
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等资源的,要充分利用。对于一些老师或学校提供的产学合作的毕业设计课题,在管理上要签订相关的设计开发合同,毕业设计则采用校企联合共同指导的方式,此种方式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以及一些协调工作。
(四)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创新
毕业设计管理要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
(1)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定完善的毕业设计工作规范。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告诉学生和指导老师,应如何开展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工作,最终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毕业设计工作规范要包括毕业设计的目的与内容要求;组织管理方法;选题原则(含校企合作课题合同规范等);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规范(基本流程、校企合作注意事项等);毕业设计答辩;分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等);毕业设计文档格式标准;毕业设计的工作成果鉴定规范;毕业设计报告、总结规范等内容。
(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建立校、系(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监控管理组织机构,实行系(二级学院)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三级负责制,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3)建立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的过程检查。
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委员会、学院教务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毕业设计过程实行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动态检查,这个检查要根据每个毕业设计小组的情况来决定。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包括分四个方面: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4)制定毕业设计考核评价标准,规范答辩程序
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要有弹性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建立不拘一格的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评价。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既要严格按照评定规则进行审定,也不要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陈丽能,徐挺,孙慧平。毕业综合实践导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1
[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2-54
[3]包锦阳。高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教育与职业2008(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