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职学生就业工作
2009-06-28林祖媛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关注。是否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就业率上,高职学生就业率是反映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也是展现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窗口,同时它更标志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各项管理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水平。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牵动着学校、家长和毕业生的心。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调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职学生就业工作,探索加强和改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方法,是高职院校今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创新 高职学生 就业工作
作者简介:林祖媛(1962-),女,广西博白人,哲学学士,现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当前,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党和国家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拉动内需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牵动着高职院校领导、家长和毕业生的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思路和方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新的就业模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充分了解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了解毕业生是否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探索加强和改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方法,更好地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帮助高职毕业生更好的就业,笔者于2009年4月至6月对广西经干院等院校开展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是笔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研课题之一。现将调查问卷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问卷法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择业工作单位性质、择业地点、就业途径以及对就业指导评价等多方面内容,调查以广西经干院 2009届毕业生为主,涉及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十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回收率95%。调查样本,其中男生占34.62%;女生,占65.38%,女生明显多于男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成为高职学生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样本显示: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中,有65.38%的高职学生认为是比较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有38.46%的人认为比较看重薪酬与福利,至于工作是否稳定、合不合自己兴趣只占11.54%。
(二)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
样本显示:有 61.54%的人认为能接受的工资起点在 1000-1500元的占;其次是在 1500-2000元,占19.23%。而愿意接受的工资起点在500-1000元的只占15.38%。目前高职学生对收入待遇的期望值偏高,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指导他们要有合理的期望。
(三)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成为高职学生的首选
样本显示,在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中,38.46%的高职学生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政府机关,占26.92%;再次是考虑自主创业,占19.23%,而愿意到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只占分别占11.54%、 3.85%。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对而言,社会声望高,职工工作稳定,并且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以及奖金补贴等福利待遇,对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究其原因,正是现有社会保障的体系的不公平,诱导了高职学生,基于长期远考虑,即使并不喜欢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工作也会选择力争在此范围就业。考虑自主创业,占19.23%,说明部分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毕业生在毕业时真正创业的不多。
(四)南宁、钦州、北海、防城等成为高职学生择业地点首选
样本显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65.38%的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为南宁,其次是钦、北、防,占26.92%;再次是考虑其他,占11.54%。这表明,高职大学生们都想在大城市有所发展,尤其是在广西首府南宁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让初出校门的莘莘学子,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五)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因素
样本显示:有65.38%的高职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是社会实践能力,占53.85%;再次是学历, 38.46%;第四是专业技能和学校名气,占30.77%。至于专业成绩不是很看重,只占15.38%。
(六)缺乏工作经验、就业指导不够成为最困扰高职学生就业的突出问题
样本显示:有80.77%高职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其次是缺乏社会关系,占57.69%;再次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占50%。至于职业证书不是很看重,只占3.85%。
(七)调整个人心态,选择合适择业标准应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样本显示:有61.54%人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是要调整个人心态,选择合适择业标准;其次有42.31%的人认为学校与社会应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八)社会实践与兼职成为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样本显示:有88.46%的高职学生认为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是社会实践与兼职;46.15%的人认为是专业实习。
(九)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意向不明确
样本显示:有46.15%的人认为在校期间是没有明确的职业意向的;有比较明确的职业意向的人只占42.31%。
(十)高职学生对网络求职和视频求职重视不够
样本显示:80.77%的人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有26.92%的人认为要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19.23%的人认为要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至于人才招聘网络、网络求职则不太感兴趣,有42.31%的高职学生对网络求职和视频求职抱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6.92%的学生认为网络求职和视频求职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十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影响高职学生择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调查显示,今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今年严峻就业形势。但有57.69%的高职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影响高职学生择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在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增加社会实践比重,促使高职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工作。
(十二)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调查显示,有80.77%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有19.2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有26.92%的学生认为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各系教师、校园招聘会是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及各种人才招聘会对学生就业来讲,针对性较强,帮助较大,有效性较高。这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院系教师就业工作做的扎实到位,另一方面反映出高职学生对学校的依赖较多,自己就业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十三)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成为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之一
样本显示:关于就业指导应大力加强的内容,61.54%的学生认为首先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其次是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单位,占53.85%;再次有34.62%的学生认为要制订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安排计划;有23.08%的人认为要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教育、讲座。。
三、创新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思路
(一)创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职人员数量不足,缺乏一定的就业指导经验,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少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咨询学、法律等专业知识,缺少对企业和学生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停留在推荐就业、举办几场就业讲座的层面上,对学生缺少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缺少对就业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可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开设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二是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和职业咨询师的培养力度。组织相关教师开展职业咨询师培训,让一批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活跃在就业工作岗位上。三是通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同行的指导,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工作质量。从新生入学起就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指导,使学生及早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二)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适应和调节的教育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帮助毕业生作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如帮助学生着重克服心理障碍,如盲目自信、自卑胆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过份依赖等。就业指导教师要成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真实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团体指导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三)加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
在以往有关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的调查中,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学生素质前5位依次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表明,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人际关系处理等综合能力在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而目前,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还十分薄弱。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引导高职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
(四)充分重视高职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指导
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就业信息较少,不了解相关企业招聘信息,一些学生不了解获取信息的渠道。高职学生没有充分利用网站、招聘会、人才中介等渠道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目前,各种各样的就业网站有着丰富的就业信息,但事实上,高职学生利用网站资源实现就业的不多。因此,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指导。另外,就业网站上对高职学生的指导还不够、针对性不强,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降低网络就业的门槛,使学生习惯在就业网站上搜寻工作信息。高职院校要重视就业网站建设,突出信息化、便捷化。学校需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站,开通了网上学生个人注册、用人单位注册,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信息搜索,在线就业咨询,招聘会信息链接,就业视频指导,毕业生派遣后档案、户口迁移的情况查询等功能,通过信息化服务提高了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按职业能力要求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岗位需求,围绕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双证制”、“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1.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培养人才。
目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已经逐渐把对文凭的重视转变为在具有毕业文凭的同时对各种资格证书的重视。证书的获取与否决定着毕业生是否具有从业资格。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钻研市场和企业的要求,据此调整教学内容,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需要,增强毕业生的上岗竞争力。
我们要指导高职学生获得双证、多证。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参加学院或社会组织进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毕业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方优先推荐就业。我们要积极探索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促进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融通,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环节。“双证”融通制度的推行有利于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对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竞争力。
在当前,特别是要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某个行业或职业进行工作分析,结合本校教育资源,及时调整系部专业结构和课程标准,将职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标准中。同时,结合企业重视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将核心能力融入到课程标准中。核心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加强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探索“订单式”,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培养适用人才。要形成了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合作机制,才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改革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
为保证学校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和实效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毕业上岗的“零过渡”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高职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探索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六)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创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我们要设立岗位就业实习,取代了以前教学计划中的传统的毕业实习。为保证岗位就业实习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要开设“直通车”。通过用人单位招聘,学校有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以准员工或正式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岗位,既实习,又工作,而且都有一部分工资收入,这样既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岗位就业实习,同时又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急需。要将岗位就业实习纳入必修课实践教学计划中。在岗位就业实习期间,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角色转变,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独立履行岗位职责。一方面,学生面对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由于带薪上岗,增强了学生岗位就业实习工作责任感,迅速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迅速提高了职业能力。毕业生的岗位就业实习成为学校与社会的“结合部”,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最有效、最紧密、最宽广、最直接的“平台”。岗位就业实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前奏,企业选今天的实习生,目的是选未来企业应职岗位上的员工。实践证明,岗位就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的结点,是保障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顺利就业的成功举措。
参考文献
[1]刘绍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文教资料,2007(36)
[2]李志群、欧艳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探讨,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2)
[3]孙勇;杜云林;王自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探索,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
[4]万永革,曾惜,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6]《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