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走高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2009-06-28李安福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我国对外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升了57.1个百分点。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走高后,在充分享受参与国际分工带来的收益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把握新情况,调整原有的不合理政策措施来及时化解这些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对外贸易 外贸依存度
作者简介:李安福,中共合肥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国际贸易中通常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步走高,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分析和研究外贸依存度不断走高所引发的经济风险,已显得日趋重要。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走高的态势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国际比较
1.历史发展趋势
分析下表,可以发现,1978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并且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缓慢发展期(1978-1990年)。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但由于国内紧缺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大量进口,导致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年的9.7%提高到1990年的29.8%。第二阶段为稳步上升期(1991-2000年)。在此期间,我国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对外贸易,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2.4%,外贸依存度也一直在30%以上波动。我国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出口快速增长,使出口依存度的增速开始超越进口依存度,并推动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01至今)。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2005-2007年基本在60%以上。
2.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全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全球进出口总额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 25.4%,1970年为 27.9%,1990 年升至38.7%,2000 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从我国来看,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1980年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 43.8%,2003年达到60.2%,2004年进一步达到70%。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的态势。美国从1978年的14.9%到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都基本维持在15%~18%左右的水平,25年间变化幅度不超过7个百分点。日本则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以下。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变化范围内,到21世纪初大体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上。巴西变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内波动。而中国则呈现出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每5年就上升一个台阶。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走高的原因分析
1.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时,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则其相对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反之,相对增长速度越慢,外贸依存度则越低。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17.4%,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9.8%)高7.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
2.对外贸易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加工贸易作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近1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近5500亿美元, 2008年达到1053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提高到2004年的47.6%,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2007年达到50.7%,2008年为47.3%。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它不仅会提高出口依存度而且还会提高进口依存度,从而快速提高外贸依存度。
3.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一般而言,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会越低;反之,外贸依存度则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日本也超过60%,而我国仅为40% 左右。我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4.汇率的变动的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反之,人民币贬值,外贸依存度上升。据测算,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36。人民币汇率自20世纪90年代大幅度贬值以来,基本保持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的水平(2005.7汇改前)。这一方面导致我国出口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外贸依存度上升。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贬值(1994-2005年)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走高的风险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大
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从2003-2007年外贸依存度来看,中国经济有60%-70%是通过国际交换而获得的,这样巨大的国际交换,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隐藏巨大的风险,国际市场上的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事件和影响是有着巨大的不可预测性,它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政策的独立决策能力。
从2007年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率来看: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出口2.7%,贡献率23.7%;投资4.3%,贡献率37.7%,消费4.4%,贡献率38.6%。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快速下滑,直接导致我国GDP增长率快速回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一季度GDP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一季度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的数据: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在6.1%中4.3个百分点,总投资拉动2.0个百分点,剩下的负0.2个百分点就是由外需负拉动。
(二)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我国对外贸易目标市场单一和巨额贸易顺差极易引发贸易摩擦问题。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香港、日本、东盟、韩国等地区,2007年这些市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5%。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是否增长,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外贸进出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就业形势严峻的大国来说,没有贸易安全,就没有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安全。
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在“十五”期间,我国被反倾销立案的数目分别为:2001年55起,2002年51起,2003年47起,2004 年57 起,2005年57起。2006年达到68起,2007年1到6月49起。据WTO统计,到2007年,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受反倾销影响最为深重的国家,平均每年有约400亿-500亿美元的损失。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已经使我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
(三)影响国内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但是这些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些产业产品出口依存度过高,如服装、鞋类的出口依存度均达到70%以上,DVD达到80%以上,摩托车、照相机则达到60%以上,电冰箱、彩电、空调产量的40%以上也需要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出口受阻, 国内生产和相关企业以及就业都将受到严重的打击;而且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
(四)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1993年,甩掉“贫油国”帽子近30年的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我国告别粮食自给自足的时代,跨入粮食净进口国行列。2008年,我国多种战略资源, 如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1.3%,铁矿石为49.5%,氧化铝为5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75%左右。有关预测显示,到 2020 年,我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铜为82%、锌69%、石油58%、铁矿 52% 、铅52% 、锰矿38%。这些产品的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我国已进入国内经济增长离不开国际资源支撑的年代。
(五)加剧了就业市场波动的风险
外贸的快速增长可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据此估算,我国出口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5260万人,加上进口及其他相关行业,提供了将近一亿个就业岗位。我国出口依存度的大幅走高,出口产品的大量增加,会导致进口国与我国竞争的产业破产、工人失业。一旦国外对我国出口依存度高的产品实行限制,必然导致我国失业人口的增加。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些产业如果萎缩,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可能导致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继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大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而大规模返乡,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全局的问题,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
三、应对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坚持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内需不足强化了我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面对这种局面,若要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就必须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扩内需、保增长。二是调结构、上水平。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四是重民生、促和谐。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国际上大国的责任和国内建设经济强国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实行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期,促进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兼顾外需,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贸易方式。服务贸易的增长既可以扩大GDP的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又可以降低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首要任务,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积极支持、鼓励那些有实力的服务贸易出口,争取在更多领域参与国际分工。
(三)推进市场多元化进程
目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为规避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环境,避免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在保持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如非洲、中亚和拉美的市场,从而更快地推动市场多元化。2009年04月中国与秘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首个一揽子自贸协定。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签订了自贸协定;正在与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和巴林6国)、冰岛、挪威、哥斯达黎加、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自贸区谈判。
(四)制定中国长期的能源和资源战略
我国刚迈入重化工业阶段,中国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国对石油和特定商品的依存度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制定长期的能源和资源战略,才能减少对国际资源的依赖风险。一方面,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系数,保护和利用资源,禁止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的出口,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于能源和资源的进口要多元化,目前中国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鉴于今后从中东进口石油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加快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步伐。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贬值曾是刺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为此,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贸依存度,减少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