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中小企业技术支援政策
2009-06-28余桂铃
余桂铃
[摘 要]德国在机械、电子、汽车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其重要基础。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相关领域的企业家资源、技术开发人才资源、企业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及有效的政府支援政策。特别是德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不损害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种技术支援政策。
[关键词]德国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一、德国中小企业技术竞争力源泉
德国中小企业往往在商标印刷、造币等因市场规模有限而大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积累技术能力,实现了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德国许多中小企业尽管国际知名度不高,却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德国中小企业一般不是大企业的附属物,而是作为独立的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竞争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正确的经营战略。德国的劳动力价格很高,所以,中小企业不可能在大批量生产、简单加工等以价格竞争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领域生存。因此,德国中小企业选择了质量、诚信、稀缺等非价格竞争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特殊领域。不仅如此,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不搞多角化经营,而把资源集中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该领域里的佼佼者。(二)优秀的人力资源。在德国,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并不只选择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可以获得这些优秀人才。其原因在于,首先,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德国是地方分权式国家,人们的地域观念较强,所以,许多人才宁愿选择家乡的中小企业,而不愿为选择大企业而离开家乡。其次,优秀大学分散在全国各地,而不是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从而避免了人才过份集中于大城市的弊端。第三,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三)高效的培训体系。从中世纪开始的德国的师徒制度成为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优秀劳动力的重要源泉。另外,职业培训是德国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尽管职业培训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但是,德国政府和企业都从长远角度投入最先进的设备和讲师进行职业教育。(四)借助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力量。作为分权化国家,德国的各类优秀大学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地中小企业可以就近利用临近大学的研究设施,或与临近的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临近大学毕业生又是中小企业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总之,地区内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构筑了地区创新体系。最后,德国政府的技术支援政策也是中小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二、德国政府的技术支援政策
德国的中小企业技术支援政策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基础上,不是从保护弱者的角度,而是从提高中小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角度制定和实施的。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技术支援政策就成为重要经济政策之一。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德国政府在向知识型社会转化和通过提高技术竞争力成为超一流发达国家的总目标下,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援。
(一)德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德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私人企业自发的技术创新热情极高。全部研发投资中的2/3是由私人企业投入的,成为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力量。这是因为,德国企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而是直接面对国际市场;靠的不是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力,而是靠技术和质量的非价格竞争力。
尽管如此,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的支援政策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政府负担的研发费用大约为40%,其中,联邦政府负担约20%,17个州政府负担其余20%。可见,地方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低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构筑的地区创新体系(RIS)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实施主体角度看,除了私人企业外,还包括分散在各地的理工科大学及附属研究所、公共研究机构、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所辖研究所等。特别是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得到财政支援的这些公共机构,在进行国家研究开发项目之外,与中小企业等私人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为私人企业提供技术支援来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二)主要支援政策
1.促进合作研究型政策
促进合作研究型政策是德国政府最为重视的技术支援政策。为了解决行业共同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政策支援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并根据中小企业不同的合作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援政策。对于共同研究项目,政府一般负担全部或部分开发费用。
2.特定企业支援型政策
特定企业支援型政策主要是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植政策。根据创新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创新型企业一般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创意阶段、研发阶段、进入市场阶段和股票上市阶段。在创意阶段,主要提供项目补助金;在研发阶段,主要提供针对研发人员的薪金补助金;在进入市场阶段,主要提供融资支持。
3.特定地区(原东德地区)支援型政策
1990年德国统一后,为了促进原东德地区的企业创业、提高技术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对该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了合作研究补助金、研发人员薪金补助金等。
4.州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援
德国洲政府的研发预算不少于联邦政府。这些预算用于对该地区大学及附属研究所和公共研究机构研究项目的支持。
为了支持该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联邦政府共同或者单独提供各种支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州政府对该地区企业的强弱点和具体政策需求更为了解,其支援政策更有针对性。州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在促进创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
州政府的技术创新支援计划比EU和联邦政府的计划更适合中小企业,在技术扩散中也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州政府的R&D投资中,中小企业的受益比重大于大企业。
三、德国的中小企业技术支援促进体系
(一)政府的作用
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援主体看,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大学、公共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其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企划、提供资金和评价;项目的运营和管理由金融机构负责。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有适当的分工。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具有全局性的研发项目和为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而推出的计划,而州政府主要基于该地区产业的独特性而推出支援项目。
(二)管理体制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各种支援项目,一般委托金融机构具体运营和管理。这些受托金融机构具有相当大的自率性。
(三)研究机构
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大学及附属研究所和四大公共研究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机构不仅参与联邦政府教育研究部主管的大的研究项目,而且也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研究。
上述研究机构之间有适当的分工:大学主要负责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马克斯富朗克研究会(MPG)主要负责自然科学等基础研究;富拉云豪坡研究会(FHG)主要负责应用研究、合作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国立、州立研究机构主要在各自专业领域进行基础研究、运营大规模实验室并补充大学研究;产业研究协会主要在各自产业进行合作研究、推广产业内先进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