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2009-06-28蔡金华
蔡金华
[摘要] 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本文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由来已久,尤以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甚。该文件对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清楚的说明和界定,并对以后如何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规划。2001年,教育部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2003年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试图以课程为突破口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005年,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推广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是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探索走向实施的标志。它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适合新课程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每一个教学者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老师和学生如何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对话交流,质疑问题,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让学生参与教学,并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实际,编拟出具有导向性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出现,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层次性。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除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外,还要根据学习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
三、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因而学生首先要碰到的障碍是感觉数学是“与己无关”的。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数学教师会“启发”。
四、新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来完成过去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
利用信息技术,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方式,如通过网上交流,能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方便,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利用学习课件或现代学习工具(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甚至可能取得创新成果。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充分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如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关注中下游的学生,让中下游的学生通过努力也能够看到进步。在难点的突破上,考虑中下游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上,让中下游生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上,注意发现和纠正其不良学习习惯,适时、适度地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成功,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后,必然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失去信心,那他很难做好这件事情。所以每位老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尤其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失败时,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要投以信任的目光和给予适当的鼓励。当学生注意到你的目光你的鼓励时,很可能他的大脑就会活跃起来,激发他的思维,解题的思路可能一下子就会想出来了。事实上,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平稳度比较高,只要他们感兴趣,就会克服困难,努力提高数学水平。
总之,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渝地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将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和满腔的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为他们的参与创造一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