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艺术圈的奥巴马狂热

2009-06-27

凤凰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头像奥巴马艺术家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似乎永远也不会曝光过度。就在这位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即将就职之际,他在美国掀起的艺术旋风也达到了高潮。

比如前不久举行的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奥巴马先生无处不在从参展艺术品到普通纪念品,各式各样有关他的形象铺天盖地,摆满会场内外。Kauper的橢圆形构图奥巴马画像标价6.5万美元,严培明黑白版奥巴马画像打折后仍标价30万美元、除了奥巴马本人之外,他的夫人米歇尔,他两个可爱的女儿,甚至他们家可能领养的一只杂种狗,也纷纷登上了艺术品的大雅之堂。

即使对艺术收藏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感受到这股名叫奥巴马的文艺热潮。在纽约、费城、芝加哥、洛杉矶这些大城市的街头,看不到奥巴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街头艺术家们几乎在每一块砖每一面墙上都涂画上他的形象。以黑色“第一家庭”为主题帥邮票已然面市那上面的奥巴马头像目光炯炯,让人简直不敢直视——这不再是人们常见的国家领导人肖像,而是艺术家眼中的奧巴马,每天晚上大大小小的电视购物频道兜售着印着奥巴马头像的瓷盘于每只售价19.99美元。

一位领导人的头像遍布全国大街小巷——这样的场景似乎专属于某个高度集权的独裁国家,而现在都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不同的是,在独裁国家,那位领导人多半是大权在握,独霸风云,而在美国,这位领导人却是初出茅庐,并无政绩。

面对这样的场景,美国的媒体令人吃惊地没有摆出它们惯常的冷嘲热讽的派头:恰恰相反。它们仍然沉浸在与奥巴马的热恋中无法自拔,媒体们兴致勃勃地指出,奥巴马艺术热潮由来已久——在他与希拉里展开提名之争前就开始了;接着。它们不无欣喜地分析“奥巴马艺术”风靡美国的原因——支持奥巴马的艺术家很多都是青年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是“保守主义者”和“老人们”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媒体还津津乐道地评点这个那个的作品,比如“黑眼豆豆”的队长William如何通过发行音乐录影带的方式激起民众对奥巴马的支持,涂鸦之王Chico如何在纽约的街头表达对奥巴马的景仰之情,街头艺术家Shepard Fairey如何混合了安迪·沃霍尔式的复合色彩,创造出切·格瓦拉风格的奥巴马海报……

当然,在美国,政治人物引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不是头一遭。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就因其时常不断的口误和尴尬有趣的表情,常年成为喜剧创作者和脱口秀主持人的灵感之源。然而这和奥巴马引发的艺术热潮不是一回事。后者的艺术形象要庄重得多甚至神圣得多。比如来自新泽西的艺术家Ron English,把奥巴马的形象处理成亚伯拉罕·林肯,只有当你久久凝视画像,才能从人像嘴角的笑纹上慢慢认出那原来是奥巴马。而芝加哥艺术学院出品的一尊塑像干脆把奥巴马表现成为耶稣式的救世主,似乎他降临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解决美国所犯下的所有过错。相比之下,反对奥巴马的艺术力量,有,但太过微弱和脆弱。对他的恶搞式创作往往出现在美国之外,比如俄罗斯和法国。

这很反常;而更可怕的是,没有多少美国人意识到这是一种反常。想想也是,当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Paul Krugman都会对奥巴马当选总统这件事说出“如果你不为此热泪盈眶,不为你的国家而自豪,那么你这个人就有些问题”这样的话,人们又如何去阻止一班平庸的媒体人士和艺术家们为奥巴马发个幸福的高烧?太多的美国人都在发高烧。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以往一直是“领袖崇拜”最坚决、最无情的反对者,并把这种反对树立为美国进步的重要原因。

我本人也很折服于奥巴马在公开场合展现出的那种人格魅力但难以理解这种魅力在今日美国造成的旋风。事实上,许多美国人这几个月间对奥巴马表现出的、只能以“宗教情绪”来形容的疯癫、狂喜和迷乱,是我在美国这几年以来所见到的最可怕的场景,在这些人当中,如果说艺术家们的热情与冲动是可以谅解的,那媒体的做法几乎是不能容忍的。许多记者对奥巴马如此热爱,以至于心甘情愿地放弃监督职责。甚至丧失了新闻道德——在他们看来,人们对于新总统的无穷创意和美化,只不过反映了美国国民对于当前环境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新的希望。

而在我看来,美国人这种群体性的疯狂,反映出的是持久暴虐的战争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情势给美国人精神造成的伤害。奥巴马能够当选总统,也许是美国人权的一个巨大进步;但人们对他表现出的宗教式狂热,是这个国家在其理想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倒退。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头像奥巴马艺术家
你多久换一次头像或昵称
你多久换一次头像和昵称
注意:社交头像可能会泄露你的性格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奥巴马“舞剑”
奥巴马来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