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群彭家寨
2009-06-27游来游去
游来游去
彭家寨是“华夏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井院与干栏相结合的南北建筑形式的交汇。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西南有一个传承200多年的古寨。除了因族人“接儿配女”而来的几户异姓外,寨子全部住户都为彭姓,所以被称为“彭家寨”。彭家寨以其众多而集中的吊脚楼群等实物载体显示出了土家族的古老文化,是我国中部地区土家族村寨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古建筑学家张良皋教授考察该地区后称彭家寨为“人间仙居”、湖北省吊脚楼的“头号种子选手”。为此,记者走进彭家寨,体验其美丽的神韵。
选址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彭家寨彭姓土家族先祖彭怀伞及妻杨氏为完成先辈的遗愿,不惜长途跋涉,寻访先人旧址桃花塘。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他们来到武陵山北麓龙潭河边,只见河对岸,两山对峙,小溪流淌其间。左山桃花盛开,五彩缤纷;右山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状如“观音座莲”。眼前美境宛若桃源,这对夫妇幡然醒悟,“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先人旧址吗!”
然而龙潭河水湍急,夫妇因无法过河焦急万分。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河中升起团团云雾,雾霭之中出现一座小木桥。从此,他们便在这里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彭家寨的传说自然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彭家寨先祖并不是这里的土著居民,是后来迁徙过来的。据寨子里74岁的老人彭伍元给我们说,他们的老家在湖南永顺县,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11代了。
彭家寨背靠观音山,面向龙潭河。寨前流水潺潺,田园阡陌,稻子飘香;寨后树木苍翠,竹影婆娑,空谷传响。同时,土家族先民在对村落进行选址时讲究“男左女右”,意思是说山形山势像男菩萨,屋子应该修在左边;反之山形山势像女菩萨,屋子就应该修在右边。如果不这样,主人家将不发财,人丁也不会兴旺。因为观音是女菩萨,彭家寨祖祖辈辈就把家安在观音山的右下角。
带庭院的吊脚楼仙居
我们在龙潭河对岸看寨子全景,彭家寨为清一色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依着山形层层而上,白色的屋脊、黑色的瓦、保持木材原色的吊脚楼栏杆在翠绿的竹子和树木掩映下显得格外温馨、小巧、玲珑与秀气。
从彭氏家族迁入开始一直到现在,彭家寨吊脚楼群一直处于不间断的建造、修缮和沿用中,这里既有正在建的新吊脚楼,也有经历上百年历史的老楼。目前,保存完好的房屋有四十余栋,每栋自成体系,面积百余到几百平方米不等,木质瓦屋,穿斗式,单檐悬山灰瓦顶。彭家寨房屋一般由正屋和吊脚楼组成。正屋建于平地,一般为三开间;厢房吊层,建在坡上,屋脊与正屋平齐,吊脚的高度随地形而定;同时正屋和厢房“一正一横”或“一正两横”,与院坝相围,形成卜个小庭院。干栏式的吊脚楼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开间正屋来自黄土高原的窑洞,正屋与横屋围合趋势来自黄土平原的“井院式”窑洞。建筑学家张良皋实地考察后认为,彭家寨是“华夏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井院与干栏相结合的南北建筑形式的交汇。
吊满腊肉的火塘屋
走进一户人家,你会发现一个很有特色的房间——火塘屋。火塘屋位于正屋边上的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被隔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火塘屋,后半部分为卧室。土家父母一般住这个匿,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则住在正屋边的吊脚楼上。
火塘屋与彭家寨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既是厨房的辅助用房,又是烧水、取暖和熏腊肉的地方,还是家人团聚、接待宾客的围坐之处。火能熟食,能给人带来温暖,火在土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火塘屋的火被尊为火神,一年中的大多时候是不熄的。过年时,土家人最讲究的是火,一连几天要把火烧得很大,表示兴旺,并认为年三十烧得柴越大,来年的猪就越壮。
彭家寨属于山区地带,温差较大。在春、秋、冬三个季节里,村民除了劳作和睡觉,大多是坐在火塘边烤火、喝茶、和亲朋好友聊天。每到十冬腊月,土家人都要熏制腊肉。他们把肉用盐腌上半个月后,挂在火塘上面的吊钩上。经过烟熏火烤的腊肉不仅色香味美,而且不易腐烂变质,可以一年四季食用。在游览彭家寨时在农家和朋友一起围着火塘,边聊天,边吃这种土腊肉,如果有过这个经历的话,你会久久不会忘怀。
“未了武陵今世缘,贫年策杖觅桃源,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历史传说隐藏着彭家寨的秘密,古朴的吊脚楼展示着土家人的智慧。“下次再来”,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彭家寨人的热情好客,也道出了对自己家乡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