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的思考

2009-06-26郏宁扬

文教资料 2009年14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

郏宁扬

摘 要: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应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不足,努力克服片面强调“经济解困”而忽视“心理解困”的倾向,积极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体系。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心理解困

贫困大学生一般指家庭经济困难、基本生活费和教育费用难以得到保障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近年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两极发展的特点:一是意志坚强,乐观向上,节制、负责、细心;二是自卑、消极或清高自大,情绪往往比较极端,并在一定范围内已引发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不足,努力克服片面强调“经济解困”而忽视“心理解困”的倾向。

一、高校贫困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特点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一大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苦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之间极易形成巨大反差,为了避免自己在同学面前露出“穷酸相”,他们不愿意或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在心理上不战而败,悲观消沉、遇事消极,产生抑郁心理,结果往往是:过分的自尊带来孤僻,过分的自卑带来自我封闭。面对贫困,他们既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又怕别人帮助,质疑真诚的热心,将接受善意者的帮助视为对自己人格上的伤害,将同学的无私援助视为人情债。人际交往困难、情绪低落、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较强的嫉妒心理、失去平衡的攀比等心理问题均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

2.自信与自负的冲突。在一部分贫困生看来,第一要务就是要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找一份好工作来改变目前的生存状况,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综合素质较差、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性格倔强、冷漠孤僻、过度排他、沉迷幻想、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敏感善变等所表现出的极度自尊,是真正缺乏自信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行为。归根结底,自负就是为了掩饰十分空虚与瘠薄的内心世界。

3.客观与现实的困扰。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而改革开放则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样也会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贫困生毕业后还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对于经济上的困难,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能够直面现实,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处境,完成学业;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上的不合理因素或父母无能造成的,自己无可奈何,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这使得贫困大学生人格弱点又一次浮现出来,有时甚至形成心理疾患,更易产生悲哀忧虑、紧张不安、愤怒厌恶等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

4.情感与认知的对立。贫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中情感与认知常常对立交织在一起。很多贫困生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理解幸福就是绝对物欲观和享受观,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道德性,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当他们的需求一时得不到肯定和满足时,他们要么感到自卑,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无聊发泄与消极反抗,要么走向偏激,愤世嫉俗,走入误区。当这种心理冲突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心理失衡,长期得不到宣泄或解决,一旦不堪忍受或者受到新的刺激,就极易导致其违规乱纪或越轨犯罪。

二、“心理解困”是高校贫困生扶贫助学工作新的生长点

1.“心理解困”工作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开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应全面辩证地看到贫困生的优势和劣势,帮助他们发挥优势,正确面对由于经济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充分发挥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合力,大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2.“心理解困”工作是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帮助贫困大学生认知正确的贫困观,克服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和仇视、怨恨、冷漠的心理情绪,明确远大的志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本领,养成良好健全的人格,自立自强、奋发成才。

3.“心理解困”工作对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持良好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心理解困”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提高他们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体系的思考

1.及时解决现有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能量的宣泄提供渠道。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会遭受不同的挫折,可能因忧郁、焦虑、苦闷、烦恼、不安、不满乃至愤怒等,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消极地压抑上述不良情绪,就会在心理上积蓄侵犯性能量,且这种能量不会自然消失,往往隐藏于潜意识层,在特定条件下以一种非常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内侵犯,破坏人体机能平衡;也可以通过外侵犯,做出攻击性行为。

高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内心冲突产生的情绪问题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宣泄,缓解心理压力;加强与贫困大学生的沟通,让他们愿意诉说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舒缓紧张情绪,排解心中郁闷,减轻孤独感和心理负担。

2.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提供深层次的心理帮助。首先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让他们对大学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对待现状,懂得精神的贫困远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

再次,发挥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作用,提供深层次的帮助。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讲座、座谈、读书、心理健康课程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指导贫困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精神,学会用乐观进取的积极态度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提高挫折的耐受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还应根据贫困生的经济状况,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需要个体经济投入较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演讲辩论等,让贫困生有充分表现才能的机会,体会自我实现的快乐。

3.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引导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我认识偏差造成的。解决贫困生问题要从思想上和认知根源上改变贫困生,使其主动展示自己、充分肯定自己,变消极为积极,真正从心理上战胜贫困。

加强“两课”理论指导和知识灌输,深化贫困生的思想认识,是其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内部因素。“两课”必须加强理论教学的深度并密切配合,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贫与富、义与利、公正与效益等,不仅对贫困生而且对其他大学生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深刻内涵、现实意义的讲解,结合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现实,对荣与辱、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是与非等进行剖析,不仅可以直接提升贫困生的思想认识,而且为其他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困生奠定了基础,使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强化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德育渠道,形成有利于贫困生正确价值观念确立的良好外部因素。鼓励贫困生摆正心态,积极投身各项活动中,去获得自身价值体验,寻求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动员全校师生行动起来,为贫困学生献爱心,以不同方式帮助贫困生成长,并抓住时机教育全体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勤奋成才。

4.以就业为导向,做好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贫困生大学生综合竞争力。作为高校本身,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学校内部要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联系与沟通,切实做好各项支持工作。

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优劣,是他们就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着眼点所在。

高校在这方面要做好几件事:一是开展职业测评,将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在科学测量的基础之上。学校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度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二是开设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培训、模拟双选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三是注重职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四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五是要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要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即使是他们已找到工作岗位,也要留意其是否满意。

参考文献:

[1]牛媛媛.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1).

[2]王国华.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技术,2007,(14).

[3]向建华,郑海祥,尹湘鹏.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