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09-06-26庄新辉
庄新辉
摘 要: 本文从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出发,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德育教育 困难与挑战 对策
大学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都具有社会性,它不仅要产生知识与思想,而且要为社会提供道德理想;不仅要培养负责任的、合格的公民,而且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一所最好的高等院校是“造就现代公民社会的典范和动力”,大学“有必要赢得道德领袖的权利”;大学的形象是我们衡量国家体制的一个标准。因此,大学理所当然地要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如果大学只是教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没有成功地培养学生如何“做人”,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缺乏道德意识,乃至成为道德的漠视者,那么学生的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忘了人的灵魂,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鉴于道德的形成不能依靠灌输、教训,重建道德教育就有赖于实现知识与道德的整合。在大学这种特殊的知识组织中实施道德教育,大学不宜再把重点单一地放在专门的、技术性的科目上,而是需要关注如何培养“受过教育的人”,并设计适合国情、校情的道德教育课程及其他德育实施途径。而在德育的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占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同时受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学生的思想工作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
一、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社会环境造成学生思想的盲目性。
受全球化的影响,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从而导致社会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并存,高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每天都在引导、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人文素质、社会公德意识、思想观念开始嬗变。面对这些嬗变,大学生思想中正确与错误的认识相互交织,进步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只知盲目模仿,不能真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非观念就会不清,法制意识就会淡薄。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首先,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高校大规模扩招,每年学生录取数额急剧上升,同样为大学本科,录取分数有的甚至相差百分,造成了人才的极大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个体差异明显,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我校作为专升本学校,各项设施和管理还不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贫困生数量较多,这些新情况都会给专升本学校的德育带来影响与挑战。
其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由社会物业管理公司投资兴建并管理的大学生公寓应运而生。公寓环境的开放性、社会性与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
(三)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战。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而知识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的人才。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习惯于固有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缺乏对人才的个性精神诱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德育教育工作过多地注重规范、统一。其结果只是培养出听从指示、循规蹈矩的缺乏创新思维的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表现出滞后性,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它的着力点是学生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的需要,要疏导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与工作对象的思想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者必须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学生,坚持身教同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为学生做出榜样。
(二)应积极迎接知识经济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单一政治与规范教育的局限,增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不断获取现代科学与各学科知识的最新成果,在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着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同时,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信息网络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建立一支网上宣传队伍,这既是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有益信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三)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断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手段。“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正在不断渗入校园,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而日趋活跃和繁荣,对大学生有直接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同时校园文化要以学生为中心,并注重课内外、多形式的实践与塑造。培养具有求实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四)加强社会实践、咨询及服务机构建设。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德育的关键就是德育实践,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思想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到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对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将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需要,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人生向道德信念转化,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关系和认同社会。
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机构,积极开辟与广大学生沟通和联系的新渠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使学生适应这一现实,就要培养、开发、引导学生,使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就具备全面的素质。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德育工作仅仅依靠教育和管理是不够的,还要以服务工作来促进德育工作,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如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咨询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大学生培养与开发交流中心,切实帮助广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接触、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树立不能盲目迎合市场需求和商业标准,个人应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领悟到只有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竞争和挑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培养品格素质。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崇高的道德风尚和思想情操,完善自我主体,做到以身立教。二要培养知识素质。品德可以感召学生,知识则是以理服人。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德育工作者进一步向教师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2]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中发2004.
[2]郭庆海主编.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大学成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