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些思考
2009-06-26朱楷
朱 楷
摘 要: 本文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若干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些初步设想。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普遍性问题 加强和改进 途径
1.引 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快车道的今天,一批批地方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必将为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提供强大的支撑。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2号文)两个重要文件,强调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毋庸质疑,高校实验室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促进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正如左铁镛教授[1]所总结的: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社会服务的窗口”,是“学校的半边天”,其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建好、管好、用好实验室,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要求,对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既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高校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性课题。对此,已有很多学者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者曾作过有益的探究与实践[1-4]。笔者在此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些初步设想。
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若干普遍性问题
目前我国仍有不少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上沿袭着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校、系、室(教研室)三级管理,最终落实的层面是教研室;在建制上是按学科分类设置的,有的实验室甚至是按课程独立设置的;在运行机制方面,把实验室看作是配合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附属物”(课堂理论的验证工具),实验室仅仅是为理论课服务的,实行由教研室专管专用。
应该看到,这种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以往的高等教育水平下,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学科之间的日益渗透、交叉与融合,特别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过去单纯的“继承型”向“综合型与创新型”的转变,高等学校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比重明显加大;二是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许多原先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已开始独立设课,一些单纯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被综合的、设计性的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所取代,一个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正在形成。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不能顺应现代实验教学体系的需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以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搞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传统的实验室设置造成实验室功能单一、小而全,专业界线明显,不能适应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成一些综合性、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也不利于学科之间的日益渗透、交叉与融合。另外,各院系在管理上存在自我封闭性,不能做到实验室真正面向全校开放。因此,实验室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势必会影响到“综合型与创新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不能有效发挥实验设备资源的作用,难以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校的实验资源被教学院系所“分割”,往往是各自为政,教研室也似乎成了实验室之间的一座座人为的“隔离墙”,基本上是谁拥有管理权谁才享有真正的使用权。这种封闭式、分散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弊端重重。首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由于局部利益的驱动,各院系在这种分散型的传统管理模式之下恶性竞争,盲目上项目,一些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实验室重复建设,结果造成实验设备的使用率都不高的情况。甚至在有的高校,由于人为的“隔离墙”,实验设备资源无法共享,一些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实验室因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工作量不均,在有的院系长期闲置不用,而在别的院系却经常不够用。其次,由于实验室功能的单一性,有些原本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的实验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也无形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如此种种,使得实验室建设水平低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能实现实验室效益的最大化。
2.3不能适应实验室现代管理的需要,制约着实验室自身的发展水平。高水平的实验室固然需要精良的实验设备作为硬件支撑,但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作为软环境。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三级管理,管理层过于繁琐,受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实验室的运行效率低下,并且在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方面也难以科学地统筹安排,通常是以“平均分配”的办法解决问题,不利于突出重点,把某些受益面广的重要实验室做大做强。另外,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实验室被分割得过细、过小,一方面所需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较多,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无形地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难以统筹安排,结果是大家整天各忙各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只能局限于一些表层化的管理,造成实验员们的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实验技术专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导致实验室缺乏技术层面的支撑。所有这些与“低耗高效”的现代管理理念是不相适应的,也严重制约着实验室自身的发展水平。
此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使得实验室管理职能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层次偏低。这些都是目前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加强和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途径
为了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加强和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初步设想。
3.1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存在两种情况:或者是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务处)下设实验室管理科,或者是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处或设备处)下设实验室管理科,负责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从实际履行管理职能的情况看,前者往往是偏向于对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而后者常常是侧重于对实验设备的资产管理。显然,这种现状不利于实验室健康、长足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半边天”作用。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学校中层管理机构,可叫做实验室管理处或实验室管理中心),由其全面履行学校实验室管理的综合职能,这样更有利于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使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成立一个由各有关教学单位分管实验室工作或者分管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组成的专家型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授予其一定的工作职责,以充分发挥其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参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