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2009-06-26黄向阳

文教资料 2009年14期
关键词:素质发展

黄向阳

摘 要: 新世纪,必然要求管理教育更加注重管理者素质培养的综合化、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教学管理的弹性化、教育主体的市场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我们要加快发展步伐,深化改革,使富有时代特点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关键词: 成人教育管理 素质 发展

世界已经迈向了新的世纪,新世纪企业经营的突出特点是多角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新世纪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拥有更广泛的学识基础、管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决策能力等素质。如何培育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是对一个国家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管理教育不断变更,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不断变革,推动了管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套餐式课程: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基础。

学校对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划分不同的层次,每一层面都从目标、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加以选择,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校还应切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各类研究型课程,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套餐”。

1.注重管理者素质培养的综合化。

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管理教育必须注重管理者素质培养的综合化,而不能偏于某一方面。其素质类型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开拓创新型素质、复合型素质、应用型素质和外向型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指“德”、“识”、“才”、“学”、“体”五大要素之间要整体和谐发展。以上素质类型,不是分割孤立的,而是交叉渗透、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或广域性的素质体系。面对新经济,对管理者素质的综合化培养,是管理教育的重中之重。

2.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成人教育管理要适应时代特征,必须区别于一般普通教育,而采用多种模式。主要体现在:(1)办学模式—多渠道培养模式。表现为:企业自主教育培训;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教育培训;与相关企业合作教育培训;选择市场培训机构委托教育培训;网络教育培训等。以达到互相协作,优势互补。(2)“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它是一种适用于成人教育管理培训课程模块,“宽基础”重在体现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而其“活模块”则完全是围绕职业岗位职责来确定。这样的课程模式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各自的层次特点,尽快获取急需的知识,并使学习成果及时转换到工作中去。(3)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系统讲授、专题研讨,也可以现场调研、访谈名人等;就学习途径而言,可以采用合同式学习、网络式学习;就学习时间而言,可以长期脱产,也可以短期培训,还可以采取兼时制、晚间制、周末制、集中制等多种形式;就考评或综合考评的方法而言,可以采用实习式、作业式、工作成就取代式等多种评价或综合评价方法,以取代课程的终结性考试的唯一方法。实现从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转变。

3.鼓励学科交叉,积极培育新的学科。

学校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要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培育新的学位授权点。今后如何新增学科点,这是学校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认为,学科点一定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既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学校整体规划,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条件:师资力量、科研基础、实验室等软硬件条件。从学校学科发展的传统、现状和社会需求出发,今后几年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学科交叉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带动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优先考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信息、生命、工程、材料、环境等交叉学科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扶植与网络技术结合的金融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点。

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注意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形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可以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综合知识模块并列入毕业要求,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主修专业以外的其它学科领域和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把生命科学引入各种类型的教育,到把基础技术课程加入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去。因此,学校每个学期都应组织许多门面向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系、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作为一门公选课,可以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从这两方面考虑,在教学中,应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区别于作为专业课教学的课程,使之更适合于公共课的教学。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面铺得太宽。公选课学时较少,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例如要选取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或美学流派,介绍他们的主要美学观点。但也不能只讲点不讲面,否则学生得到的可能是支离破碎、零乱无序的知识。在讲点的过程中,要注意面的总结、概括,即对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西方美学概况,有一个总的分析、介绍,或一些对这个时期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家及其对美学史的关系也应有简单明了的概括,力求在较短的学时里,让学生对西方美学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

其次,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和该门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哲学知识、文学艺术史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书兼顾育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明确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因此,教书是必然育人的。当然育人不一定教书,只存在不教书的育人,绝对没有不育人的教书。教学应注重掌握知识,但并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历史而历史。这就要求做教师不仅要传学术之道,还要解人生之惑。

教师应注意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去感悟深沉的理论美,多姿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目的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运用审美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崇高的品质、完美的人格。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交往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另外,在教学交往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承担着培养人的健康情感的重任,反对各种不健康情感和思潮的侵蚀,增强人的免疫力。自发的情感在深度和广度上是有限的,其抵抗力是有限的,健康的情感必须通过培养教育来实现。

因此教育既要传授科技知识,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用健康的情感——人文精神来限制科技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维持。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要激发学生“乐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枯燥的讲授、缺乏技巧的引导,调动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不了他们的思维。为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生动化,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实施环节上做出调整、改革。

课堂讲授法是国内外高校都普遍采用的主导教学法。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在讲授的内容视角上、艺术视角上、反馈调节等方面下工夫。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但又要深入浅出。创意、情趣可以启人心智,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语言的修养,重视语言、语词节奏的变化,引人入胜地讲解,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幽默,揭示矛盾。

五、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教学交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教学交往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和社会建构性。首先,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沟通现象,是学生的社会性、主体性生成的过程。其次,教学是学生主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双向构建过程。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建构过程,才能更好地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2.教学交往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按照教学交往本质观,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它本质上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就不再是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主—客—主”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主)通过教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以及教师、学生作为客体的“文本”的创造者之间的隐性主体际关系。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现实表现。教学交往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学会与同伴交往,从教师那儿获得支持与帮助。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六、教材作为教育过程三要素的重要一环,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知识传承的载体,是规范人才培养规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依凭。

即使在各种媒体和辅助教学手段纷至沓来的今天,教材依旧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高师应在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一方面,教材要具有前沿性。由于“科学永远是不完整的,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十个问题”,[2]科学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打破教材内容必须是成熟的确定性的原则,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导高校师生思考,促进学生创新出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教材要有实用性,专业理论要注意联系相关的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当代世界社会、经济、教育技术和文化发展实际。特别是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理念感召下,人们对现行教材变革的思考越发深刻,教材的呈现形式越发多样。面向21世纪,现代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打破地域性、社区性,走现代教育国际化之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必须培养出在思想、知识、技能以及对本国和世界的了解等诸方面,都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有鉴于此,加大课程中的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国际交流的比重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曹孚编.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84.

[2]张伯苓言信纸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素质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