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文化管理研究综述
2009-06-26严璟
严 璟
摘 要: 文化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日渐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和新阶段。在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作了梳理。
关键词: 学校文化管理 内涵 意义 实践模式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主任陈玉琨教授曾说过,学校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但这很难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第二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也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第三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用文化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这样比单纯的制度建设、人格魅力又上了一层楼。①
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也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历程。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管理形态,是学校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内容的回归,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学校新的管理方式。作为学校管理者,构建文化校园,积极推进学校文化管理,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大多数学者都从学校文化管理的定义和特点两方面阐释了它的内涵。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界定
什么是学校文化管理?现有的研究说法不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但研究者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而学校文化管理自然就是在学校中实行这样的管理。另一种观点则尤其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意义。如侯姗提出“学校文化管理即是在管理活动中,先把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建构成‘文化,然后再用形成的文化陶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滋润人的成长,从而赋予生命的意义,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沈玲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在一定历史时期,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具体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状况,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社会文化、教材中的知识文化和管理行为中的管理文化融合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以文化的力量内涵优化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和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的一种学校管理活动”等。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陶然在《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一书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界定,他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建立在学校文化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最新的现代学校管理方式,把学校管理的软要素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方式。它以学校既定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学校文化的塑造为龙头,贯穿于学校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审美教育等方方面面。”王铁军在充分肯定了这一界定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学校文化管理既区别于企业文化管理,又区别于学校文化建设,它以学校文化为基础,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并把文化要素、文化资源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但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制度管理、常规管理,而是把制度管理、常规管理作为文化管理的一个部分,并赋予它们新的人文色彩,把人文因素与制度、常规密切地结合起来。
上述两种观点都提出了要重视管理中的人文因素,但第一种观点淡化了文化的作用,模糊了“文化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区别。相对而言,后一种观点的说法更加全面和周密,凸显了文化的因素,自然也就道明了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特点
与内涵的界定相对应的,学校文化管理的特征提法也有了分化。认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的研究者提出,学校文化管理的特点大致是:(1)管理的中心是人;(2)管理的人性假设前提是“善”;(3)控制方法追求主动;(4)管理重点为文治;(5)领导者类型为育才型;(6)激励方式以内化为主;(7)管理特色具有人情味;(8)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9)管理手段具备“软”特征;(10)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改变为同伴互助。这些特征的概括明确了文化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文化管理相对于其他管理方式的“高明”之处,不足在于还是弱化了文化管理与人本管理之间的差别,没有说明学校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有何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王铁军在《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一文中的分析更加恰当,他总结道:“学校文化管理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这一概括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使学校文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策略,其优异性在人们面前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意义
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将研究者们对于学校文化管理意义的揭示分为三个层次,虽然表述不同,却形成了一条递进关系的线索,帮助人们更好地认清了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个层次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以白民生、郭中梅为代表的,他们认为“文化对学校和人的存在及发展的影响深、广、远、忧”。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影响深远。文化是根、是魂、是格、是力,先进的学校文化建设才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根本。
第二个层次说明了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刘晃林、彭振华为代表,他们认为文化管理有如下优势:第一,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必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如管理冲突的解决、规章制度的实施等;第二,文化管理系统中所有组织成员都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是出于自然而非强迫,使成员形成良好习惯,大大减轻了管理的压力;第三,文化管理对学校成员有凝聚作用,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彼此间的认同感得到加强,感情更为融合,学校成员团结一致,为学校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第三个层次则进一步说明了文化管理应用于学校的特殊意义。以罗登远为代表,他指出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进行文化管理是因为:首先,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是对学校管理内涵的完善。管理中的唯理性手段,如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分工责任等,只能起到对人的行为控制作用,而不能充分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体现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但社会文明和进步却越来越需要体现民主、平等和人的主体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应该是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符合学校的组织特性。学校组织的运作重心更偏向于学术而不是行政,从这个意义来讲,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且相对松散。加上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专业能力的特殊群体,其劳动的个体性和随意性突出,工作上对精神需要的满足追求强烈。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避免过多的强制性和规定性,文化管理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再次,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管理可以唤起教师对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最后,由于学校文化管理更加强调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间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种组织中良性的互动关系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模式
要以文化的力量管理学校,首先也是核心的工作就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许多学者都根据文化的不同维度的划分提出了理想中的实践模式。如祝瑞松从领导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入手提出的要“让榜样成为自信,让发展成为主动,让规范成为习惯,让需要成为价值”。韩忠月、王瑞英指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及学生文化,要有效地实施文化管理,就要通过领导的服务文化来凝聚力量,调动和激发积极性,通过教师和管理者、服务者的表率作用和积极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实施,通过学生自觉行为来达到目的”。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打造中,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是研究者们尤其强调的。如沈玲、陈国军等认为学校文化管理中应致力于营造“精神家园”,提升群体的精神境界,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创建高层次文化群体,并要扩大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学校文化管理的归属感。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罗登远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学校精神追求和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提出,通过多种方式的渗透和全校师生认同并形成一种特有的组织氛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将领导示范、榜样示范、
思想教育等策略运用于宣传教育的活动中,还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开展学校的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教师,为其提供工作岗位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只有教师与学校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才能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教师才会对学校产生荣誉感、归属感。蒋文宁则强调了学校文化管理中伦理、道德及法律三方面的融合,认为应“将伦理揉进学校管理,让道德领导学校管理,让学校管理体现法律尊严”。
总之,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共同点都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制度、习惯和风气方面体现民主、公开、关怀、进步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四、结语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人性的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是实现师生在学校“快乐、高效、和谐”地生活,达到学校高品质管理的重要特征,具备相当的开发潜力和推广价值。但由于文化管理是一种相对新颖的理念,加之它与之前耳熟能详的“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有部分类似的观点,之间的区别尚比较模糊,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也缺乏系统和深入,甚至对于其内涵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关于学校文化管理的具体实践,尽管各家都给出了建议,但没有明显地体现它在操作层面上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区别,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也有待考证。总之,学校文化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完善。
注释:
①摘自校长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N].中国教师报,2005.1.12.
参考文献:
[1]陶然.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刘晃林,彭振华.学校的文化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2).
[3]王铁军.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
[4]卞恩鸿.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教育,2008,(9).
[5]沈玲.学校文化管理的失范及策略选择[J].教书育人,2008,(8).
[6]祝瑞松.文化管理:学校高品质管理的重要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8,(7).
[7]侯姗.试析学校文化管理[J].学校管理,2008,(5).
[8]赵桂梅.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9]沈玲,陈国军.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
[10]蒋文宁.文化管理:学校管理新理念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1).
[11]罗登远.浅谈学校的文化管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
[12]韩忠月,王瑞英.刍议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13]白民生,郭中梅.学校文化管理初探[E].2008.12.07.http://hi.baidu.com/bsxssx/blog/item/cbfa7590fcfa278aa877
a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