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东方主义的反思

2009-06-26谈佳珺

文教资料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

谈佳珺

摘 要: 近年来西方对东方主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东方主义通常都以负面形象出现。这种对东方不太正确的表述和看法是对东方的不甚了解和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就世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者说各个民族之间,都需要一种文化包容、文化理解,如此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文化霸权 包容和理解

萨义德的《东方学》①翻译到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学者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关注。从历史上看,很早以前就有对东方的评说,在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也由来已久。而东方学、东方主义也随着历史而不断发展,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最早对东方的记载出自哪里不得而知。但从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The Persians)中就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东方的印象,可以说在当时“东方就由一个非常遥远而且经常充满凶险的他者被转化为人们相对熟悉的形象”。[1]P28在剧中,即使由一个非东方人来代表东方,观众也并不关心对东方的表述是否正确而只关心舞台的布景、文本的修辞。也就是说,如果东方无法表述自己,那么就由西方来承担这个责任。

大部分西方人对东方的感知都是来自别人的文本,所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1]绪论P1《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有着数不尽的黄金、珠宝)的描述使得许多人对东方充满了幻想。但同时,“无法理解的”、“野蛮的”、“专制的”、“色情的”等这样的描述被加在东方人的头上,似乎这是东方人固有的、本质的。魏特夫以《东方专制主义》这样一个表述来命名他的书,或多或少说明,在他的眼里,东方就是专制主义的代名词。

《罗兰之歌》是欧洲11世纪的作品。其对穆斯林的描绘就带着一些东方主义色彩。“他们抱怨他们的天神,特瓦冈、穆罕默德和阿波连,他们都不相信”。[2]第一九四章,P137这里的“他们”是指穆斯林,而西方人显然认为伊斯兰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三位一体的。在同穆斯林的战斗中,基督徒牺牲不少,他们死后“将同圣洁的殉道者在一起……在天堂将有一席之地”。[2]第八十九章,P60而穆斯林们自然无法升入天堂。在战败于查理王后,马西理王受伤,伊斯兰教徒们“跑到阿波连的神堂那里,他们骂着神像,将它污辱嘲戏:‘唉,你这恶神,为什么叫我们丢脸?为什么让我们的国王遭到这样凶险?我们好好信奉你,你却不给我们恩典。他们就拿掉神像的冠冕和节杖,用手把它挂在一根柱子上,把它放在地上,用脚践踏,把它敲碎,用大力击打。他们从特瓦冈神像上拿掉宝饰,又把穆罕默德神像丢在阴沟里,让猪和狗啃它,玷污它身体”。[2]第一八七章,P131这又似乎是基督教徒们的胜利,穆斯林们不再相信他们的神,他们早晚会归顺基督。

在但丁的《神曲》中,穆斯林们也没有什么好下场,穆罕默德的整个身体被劈开,而阿里也这样被劈开了。[3]P222-223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带有部分的东方主义,巴霍芬认为:“这部史诗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精神上征服东方的最优秀作品。”[4]P227狄多指责情人埃涅阿斯背信弃义,她的指责可以说是建立在亚洲人的传统权利基础上的,而埃涅阿斯则代表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将要传入罗马的文明的进步。奥托·基弗认为史诗真正的寓意是“玄虚的命运使垂死的东方在西方得到新生。罗马创建于亚洲,最后征服了亚洲”。[4]P228

东方就这样次于西方,而“西方文明成为了一种标准,以之来衡量东方诸文化和文明。……东方成为所有非西方之物,以及西方现实欲望对象的标志”。[5]P66

到了近现代,东方主义的传播和表达更是突破了传统纸质物品、电影、游戏等多媒体方式加入其中。除了小说中那些对东方不太确切的描绘之外,在电影中也时常充斥着误解。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一些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恐怖分子、反面人物、小丑式的角色一般都是东方人的形象,还有穆斯林、阿拉伯人、日本人、韩国人、印第安人,偶尔也会有中国人。由此看来,似乎东方人身来就是邪恶的、暴力的或者是无知的。

《蝴蝶夫人》这出戏剧在西方广为流传。其故事中也依稀能看到东方主义的痕迹。西方人认为女主人公的死是美的牺牲。但正如电影《蝴蝶君》中宋丽玲说的,如果角色转化一下:金发碧眼的西方姑娘爱上了矮小的日本人,最后因为日本丈夫离开她而自杀的话。这样的结局西方人还会觉得美吗?“女性通常是男性权力幻想的产物。她们代表着无休无止的欲望,她们或多或少是愚蠢的,最重要的是,她们甘愿牺牲”。[1]P264特别对西方人而言,东方的女性就是顺从的,甘愿牺牲的。或者说,东方较之于西方就是一个女性的形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西方用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权力话语和思维方式来表达中国呢?个人觉得,一是一种霸权观念,二是一种文化包容度不够。

霸权并不仅仅通过政治而得到表现,文化和意识观念亦体现霸权。西方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这种观念不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1]P10葛兰西②曾对民众社会和政治社会作过区分:民众社会是由资源自愿的联合体组成,而政治社会则是由国家机器组成。通常文化是在民众社会中运作的。葛兰西认为:“在任何非集权的社会,某些文化形式都可能获得支配另一些文化形式的权力。”[1]P9而他把这种起着支配作用的文化形式称为“文化霸权”。“东方主义不是源自东方经验的产物。它是一种先在的西方思想的虚构,是对东方的夸张,并将之强加于东方”。[6]P14正是这种霸权使得对东方的想象多少建立在高高在上的西方意识中,使得西方对东方作出了一个不正确甚至是扭曲的理解。即使是深入东方的西方人的描绘,在一般西方人眼里也会由于他们固有的霸权意识而得到曲解。来到中国多年的马可·波罗惊叹于中国乃至东方的繁荣,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他对中国、东方的理解认识。但其中有不实之处,也有马可·波罗自己心中固有的东方的影子。可以说,西方对东方的理解不是“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想象,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含”。[1]P9古希腊人、罗马人将东方人称为蛮族,以东方的专制反衬西方的民主。虔诚的基督徒可以得到上帝的宠爱,而东方的穆斯林则被无情地称为异教徒。西方通过他们的“知识体系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科学的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7]P16几百年的积淀让东方在西方脑海中的印象根深蒂固。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东方与西方的分界线可以说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明晰了。但从古至今,虽然东西方试图想要了解对方,但双方一直都没有很好地做到。即使是做,也是为了能够凌驾于对方,或者说是很好地支配对方,而并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了解对方,或者说出于主动和自愿。纵然有一两位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双方的文化差异且尽其所能地包容,也无法改变整个东西方对彼此的认识。很显然,双方的文化包容度都不够。《菊与刀》对日本较为正确的分析使得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取得了良好的支配。但没有真正认识日本的美国最终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得不放弃在日本的部分权利。

东方与西方在第一次碰面时就无法避免地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用萨义德的话来说就是西方人在与东方接触时一种几乎是恒在的冲突感。[1]P257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文化等诸多原因,东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不能协调的,关键在于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度不足,缺乏对彼此的文化包容或者说是缺乏理解。当然,我们不能把矛头单单指向西方。换位思考一下,在我们生活的东方,实际上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种“西方主义”。就东方人而言,对西方的认识理解也不够全面细致,误解也较深,许多东方人也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西方是无知的、渺小的,西方是蛮荒的、无礼的,西方充斥着色情、犯罪、暴力,亦或者片面地认为只要是西方,就一定是富足的、发达的、自由平等的,等等。甚至单单就东方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也没能很好地互相尊重和理解。

所以,反思“东方主义”,它所引出的思考和问题不在少数,在文化上也并不仅限于东西方两个区域的文化差异,而且存在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各种文化、各个民族对他者的包容和理解的程度。“文化本身无所谓孰优孰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不可比拟的价值”。[8]P128东西方之间、各种文化之间、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都有自己先进和不足的方面,彼此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彼此都应该好好地思考、感知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这也正验证了孔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可以说,“变迁与连续、曲解与偏见、以及重新使用和再次阐述必须被视为所有民族文化敏锐的重要部分”。[6]P189

现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越发频繁,人类正朝着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希望除了经济方面的多元合作之外,我们能够早些看到西方与东方,甚至是各种文化与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多元未来,而不是“继续生活在冲突、不信任、诋毁与边缘化的世界里”。[6]P189

注释:

①三联版汉译本(王宇根译)将Orientalism译为《东方学》,不同于国内学界习惯上使用的“东方主义”。萨义德认为:Orientalism有研究学科、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这三重含义。一般用“东方主义”来指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权力话语,而“东方学”指一门研究学科。本文主要就“东方主义”阐发观点。

②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7.

[2]罗兰之歌——特利斯当与伊瑟列那狐的故事[M].杨宪益,罗新璋译.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0.

[3]但丁著.田德望译.神曲·地狱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德]奥托·基弗著.姜瑞璋译.古罗马风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Silvia Federici. Enduring Western Civilisation[M]. Wes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 1995.

[6][英]齐亚乌丁·萨达尔著.马雪峰,苏敏译.东方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7]周宁.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5-21.

[8]杜文钿,商友仁著.要正确对待文化中的“东方主义”[J].学习与探索,1997,(3):127-129.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论《中式英语》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本质主义民族文化观与当代中国后殖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