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材料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2009-06-25黄超
黄 超
命题作文从题目展现方式上可以分为材料命题作文和无材料命题作文。前者审题立意因可从材料中得到某种启示,因而相对简单,而后者的审题立意就显得困难一些。要写好无材料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而审题的关键,又在于明确题目的特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其他,是词语还是短语,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事物,是概念、观点还是情景等)和内涵(字面含义是什么,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是什么,同义词组和反义词组有哪些)。题目内涵明确后,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写就较容易写好了。现试结合作文题“生动”为例,谈谈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洞悉题目内涵
一般来讲,命题作文的标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中心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因此,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标题的内涵。内涵不清楚,就意味着方向不明确,路线不明晰,往往导致文不对题。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以“生动”为例:
“生动”的词典义—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近义词有活力、生气、朝气、形象、精彩、韵味等等。
结合词典义和近义词,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生动的—嫩芽萌生、花儿含苞待放是生动的,落叶纷飞、树枝孤零也是生动的;初升的太阳是生动的,雨后的彩虹也是生动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生动的,暴风骤雨、霜天雨雪也是生动的。当然,还可以指人,呱呱坠地、牙牙学语是生动,生龙活虎、朝气蓬勃也是生动,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生动的。一句话,有生命的是生动的,没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生动的。
扣住“能感动人”来说,含义就更为广泛了。世界上、生活中能感动人的事物触目皆是。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诸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某个场面、某个情节,生活当中的某件事等等,都在“生动”的范围之内。
引申义—如实反映事物的内在属性,形神统一,即通常讲的形象传神,如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等等。另如生活要有滋有味,不能黯淡无光,人生要活出精彩,拒绝平庸。
综上,洞悉题目的内涵,首先要思考它的本义是什么,对象是什么;其次要联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和双关义;第三,为了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还可以联想它的近义词、反义词有哪些。
二、挥洒自如巧立意
与话题作文一样,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写作范围。但要写出深度、写出思想,又不能贪大求全,遍地开花。必须化大为小,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所以,立意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思路的主题生发点,才有可能做到挥洒自如。一般来讲,命题作文可以借助以下思考角度的巧妙立意:
(一)增补信息定角度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标题提问,或者在题目的适当位置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
就“生动”而言,可以组成这样一些短语:
生动是什么、什么叫生动—对生动的内涵进行个性化阐释;
生动的什么、什么的生动、什么是生动的—写出具体事物的生动之处,兼顾人、物;
为什么要生动、不生动怎么样—阐释生动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
怎样才能生动—阐释生动的条件兼顾生动的内涵。
提问的角度无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好不好”“要不要”等等,限制词可以是时间、空间、范围,还可以是对象,还可以是否定词。通过提问或加限制词,考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可对写作的方向做出明智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信息时不能破坏标题的整体含义。比如写“生动”,就不能写“生命在于运动”“文体活动”等主题。
(二)化虚为实巧突破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其中的某个词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生动”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如果能够通过具体示例去把握它的内涵,文章的立意也就不难了。
化虚为实的要领:把标题的内涵放到某一具体事物上去思考,找到具体事物与标题内涵的相通之处,从而达到化虚为实的目的。如“风”,可以比喻一种风气、风尚,阐释为“攀比风”“文明风”,也可指一种风格,阐释为“精神之风”。
(三)明确重心定方向
所谓“重心”是指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如果把主要内容或中心放在次要词语上,就很容易偏题。
“生动”这道命题作文,中心很容易把握。但是有些题目,如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在审题时要重点对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又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强调的重点应该是“诗意”,而不是“生活”。如果把主要笔墨集中在“生活”而不是“诗意地”,那就离题甚远了。
一般来讲,标题的中心往往体现在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词上,亦即事物的特征、状态等方面。
(四)一分为二求辩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对于“生动”这个题目而言,就可以这样思考:生动是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吗?不难发现,生动只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一种,并不意味着是最佳状态,比如:竹子开花,十年难见,该是一种生动迷人的景观吧?但是,繁荣的背后有时也伴随着萧条、消亡。
一分为二,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某个方面为重点,兼顾另一个方面。
(五)虚化标题作情景
有一些命题作文,并不一定规定文章中心,只是为创作提供了一种情景,写作者可以在这种情景之下任意发挥,比如:“月光下”“秋将至”“那一刻”等。写这样的文章,自由度比较大,只要扣住题目规定的情景,主题可以自主确定。比如就“月光下”这个题目而言,可以回忆某个月夜里发生的故事或场景,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可以是听说过或虚构的。至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都可以自主决定。
当然,这类题目也可围绕标题的字面意思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