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舟山中学模拟作文点评

2009-06-25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卡夫卡事例温暖

陶 然

作文题目:取暖

要求:除诗歌外,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三(1)班顾周佳

鹅黄的灯光下,我正奋笔疾书。

门轻轻地推开,母亲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奶茶,放在我桌上。

“不喝了,刷过牙了。”我头也不抬,说。

“晚上我和你睡吧?”

我停下笔,抬头:“不行,床太小了,很挤的,会睡不好。”

母亲却自顾自地脱下外衣,钻进我的床。正待我抗议,“我把你的床晤热再走。”母亲像个小孩似的说。

母亲在床上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不久,边上传来轻微的打呼声。(对话很自然,生活场景很平实)

我无奈地抬头,看着母亲已然熟睡的脸。其实我知道,母亲只是希望能多和我说会儿话。我在外求学,姐姐忙于工作,爸爸又长年在外,而她自己,做着小商贩的工作,终年说的,便是“×元×角”。

夜很深了,对面的窗户里已没有一丝光透出,好似沉睡的心灵。

小镇的头顶,几束光在摇摆着,穿过云层,淡淡的云被映照得犹如薄薄的纱,飘渺,幽雅。(通过上面的几句描写,意境已经出来了,再加上“飘渺,幽雅”两个词,就有画蛇添足之感。点到为止最好)

母亲很老,经常会被说成是我的外婆。记得初中的时候母亲有一次问我她是不是不能去开家长会,我告诉她当然可以去。只是高中了,她便很少来了。

母亲很节俭,很少买衣服,也很少给我们买东西,她毕生的愿望,就是我姐俩能读好书,不会像她这样苦。

母亲很严厉,小时候的我吃过不少“板栗”,被拿筷子打过,被菜刀架在头上威胁过,被丢在水井口吓唬过。而幼稚的我的“恨意”,却在某次母亲不小心弄伤我时说的一句“平常打他哪有这么用力的”消失(此句略显拗口,不平实),心灵也在那刻成长,坚强。

总觉得母亲像一棵大树,承担了太多的责任,留给我轻松的环境。

桌上的奶茶已经凉了,我捧起它,吸上一口,却觉得有股暖意湿润我的咽喉,滑入心底渐渐温热。

我没有像先前一次一样(有点累赘,可改为“上次那样”或“每次那样”)把母亲赶走,关上灯,悄悄地爬上床。母亲微微地翻了个身,我睡在了温暖的被窝(里)。

晚上,我的双脚没有变冷,却越来越温暖,似乎有什么东西贴在我的脚上,还做了一个好梦,梦中的天空里,永远有一只温暖的太阳,静静地照耀,让我的世界光明而温暖。

(原始得分:50分)

点 评

所谓“取暖”,既包括身上的温暖,也包括心里的暖意。这篇作文就是从后者着笔,来体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其长处首先在于善写细节,如开篇与母亲的对话,中间三段回忆母亲的“老”“节俭”和“严厉”,均能从平实处见神采,让人读了之后,很自然地进入作者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母亲的形象虽没有花费太多的直接笔墨,但从不同侧面勾勒,“自顾自”“絮絮叨叨”,几个细节的用语非常准确,母亲的形象由此而丰满了起来。其次,写这类主题,容易写得比较注重情感抒发,甚至流于煽情。而这篇作文却能有意识地“以冷写热”,语气是淡淡的,少做正面抒情,心绪尽在言外,故情感更显真挚。写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感,这是值得鼓励的倾向。另一方面,这篇作文也有目前中学生作文易犯的通病,例如段落分得过多,实际上非对话的几个段落,完全可以合并。段落多,有利于意境的营造、语气的跳跃、文章的视觉美感,但也常常“伤气”,容易有做作感。这中间的度要把握好。该文可以打52分。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三(1)班顾楚雨

寒风凛冽的冬日,人们换上了厚重的外衣,用口中呼出的暖气来取暖;冷风瑟瑟的夜晚,人们在野外燃起篝火来获得温暖;若是穷人家,身上破旧的棉被无法抵挡寒冷,便两人靠在一起来获得共同的温暖……

我时常想,在那个人类还不会生火,还不会用兽皮做衣服的远古时代,人类是如何取暖,来挨过那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的呢?在现代,人类用高科技制造出了各种产品来让人类即使在冬天也能得到温暖。

人的身体需要温暖,人的心灵当然也需要温暖。人生不可能总是温暖的春季,或是热情似火的夏季。寒冷(前面既然说到“春季”“夏季”,则此处用“寒冬”较好)总会来临,让你的心被冰封,让你感受到失意的痛苦。这是平时用于取暖的器具已无法到达内心深处(此句不通,可删),我想(这时)唯有另一颗热情似火的心脏(用“心脏”一词,不如用“心灵”。下同)才能化解这冰冻,让冰封的心得以取暖(温暖起来)。

那一颗热情似火的心脏,可以是好友的,也可以是老师或者父母的。著名京剧艺术家(人人皆知梅兰芳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此一头衔不妨删去,赘词越少越好)梅兰芳先生出生于京剧世家,但他从小长得瘦小(两个“小”字连用,读起来不舒服,可改为“从小瘦弱”),又(经常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他的京剧老师都认为他以后不会有出息,就连他本人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这时他碰上了自己一生的恩师。那位恩师不断给予他鼓励,使他对自己建立了信心,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取暖,有时也是两个共同不行的人(何谓“两个共同不行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互相安慰惺惺相惜(此句可改为:“取暖,有时也是两个失意人沦落天涯时的惺惺相惜与相互慰藉”)。在寒冷的冬天,两个单独的人会感到寒冷,但当他们互相靠在一起时,依靠彼此的温暖取暖,或许就会感到不那么寒冷了。我想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也是这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的冬天,要靠我们共同团结才能互相取暖,共同渡过。

去年那场震惊全国,也震惊全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亲眼目睹(用词不准确)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幸存下来的人或是妻离子散,或是一无所有……四川人民正在经历一个无比艰难的时刻。但全国人民岂会袖手旁观?于是我们看到了总理亲临现场,看到了各地自发的捐款汇给灾区人民,看到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这一切就连外国媒体也赞叹不绝。

所以我一直坚信,无论是个人心灵的冬天,还是民族共同的冬天,哪怕那冬天有多么(再)寒冷,我们都能坚持着度过。因为我们心底的团结,友善,无私,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互相依靠着,互相取暖。

(原始得分:48分)

点 评

“取暖”这个题目,写叙事性或抒情性的文章比较好写,相对而言,议论文下笔难一点,但如能围绕论题核心,组织恰当的例证,同样可以写得非常出采。这篇作文的意图是很明显的,是想说明心灵之间相互取暖的道理,议论和举例也都有了,结尾也作了总结,大框架是合乎题意的要求的。但为什么文章读后不能让人产生共鸣或感动呢?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章的议论不够透彻,时有游离感。例如整个第二自然段,实际就与主题无关,第一自然段是说身体的取暖,第三自然段是说心灵的取暖,而第二段隔在中间,既不属前,亦不属后,像一颗钉子一样,把文章的气脉隔断了。关于梅兰芳的例子,如能从鼓励、信心和心灵取暖的关系角度再申说数句,就不会显得生硬。又如所用的汶川地震的事例,与前段“依靠彼此的温暖取暖”的关系,也不够衔接。议论文事例的运用,一定要有层次,不能是类似的事例重复说明同一个道理。梅兰芳、白居易与琵琶女、地震,实际上是可以说明三种不同层次的心灵取暖的,而本文却没有能在关键处合适地加以点醒,因此看不出明显的层次与区别。另一方面,文中的词汇、句法、用字,均问题较大,文中已作批注,不赘叙。这说明这位作者的文字基本功还较为欠缺。就考场作文而言,有思路、有想法,但没有足够的语文能力去表达它,则与无思路、无想法没有区别。该文给分应在38-40分之间。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三(1)班顾楚雨

山羊兹拉特将自己的体温分给了主人,挽救了主人的生命,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一次取暖,兹拉特为自己赢得了生的希望,与主人家建立起更亲密的联系。原来小小的一次取暖竟可以改变人和羊的命运。

太阳光是温暖的,篝火是温暖的,可是乌云会囚禁阳光,冷风会吹熄火焰。真正在世间一直发光发热的始终是心灵的温度。

从前有个探险家去沙漠里探险,沿途有很多先行者的尸体,出于对这些生命的敬畏,他都会下令将这些先行者埋起来并立上一个木碑。因为这,所以他们前行缓慢,有不少人抱怨这是浪费时间。可队长依然坚持。有一次他们将水壶遗忘在了休息地,可想而知在沙漠中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可是茫茫沙漠(中)要回头找水壶谈何容易(不加“中”则语句不通)。可(“可”改为“但”,以避免与前句过于重复)就是在他们竖立起的木碑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它。心中的敬畏是心灵的温度,探险家将这种温度分给先行者的(“的”字当删)一部分,先行者的木碑又将这种温暖回赠给了探险家。他们互相取暖,绽放人性光辉。

卡夫卡在他的生命晚期曾经因为想安慰一个找不到洋娃娃的女孩而开始给她写信,他自己冒充那个洋娃娃给小女孩介绍它一路上所到过的地方,看得让小女孩嫉妒死了洋娃娃。后来小女孩长大了,知道给自己写信的是著名作家卡夫卡,她开始试着走进卡夫卡的世界,研读他的作品,为卡夫卡作品的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卡夫卡何曾想到过这些呢?他只是将自己的一点温暖给予了这个小女孩。小女孩何曾也想到过自己会有这么大的贡献,而她也只不过从卡夫卡身上得到了一些心灵的慰藉,一点温暖而已。

没有谁能够抛开了万物而生,没有谁能够在寒冷中始终保持恒定的体温。这个社会呼唤各方的援助,各方的温暖。

不要忘记太阳在给我们阳光的同时,也在向太阳系外投去她温暖的一缕。而我们在夜空中也能看见遥远天体的光芒。(意思不明晰。看见遥远天体的光茫,是因为太阳向太阳系外投射温暖吗?)

(原始得分:46分)

点 评

这篇作文的语句和文字都比较通畅。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从“取暖”引申出来的,即“取暖”未必是单度向的,而是相互的。同样,帮助他人,也往往就是帮助了自己。文章的立意有一定的个性,值得肯定。但在事例的运用方面,尚有不足之处。第一个山羊与主人的事例,无背景介绍,容易显得太突兀。而且一般来说,文章开篇讲一故事之后,应有一两句话立即将其指向主题,即开篇事例是为了引出主题的,否则前后衔接就会出问题。本文第一、二段之间的关系就不够明晰。第二个探险家的事例和第三个卡夫卡的事例,其本身与“取暖”并无直接关联,这就需要文中有相应的话,把它们“拉”向“取暖”。作者有这一意识,在这两段结尾处都有牵引的意图,但申说得仍不够透彻,故略有牵强之感。文章最后一段,也是这样,有提升的意识,但说得不清不楚,难以起到总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但考虑到这位作者的文字能力在文中还是有所体现的,故给45-46分较为恰当。

猜你喜欢

卡夫卡事例温暖
温暖冬夜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温温暖暖
城堡里的卡夫卡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例”后有“析”方可取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给妈妈送上温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