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德育教育三个误区的反思

2009-06-25葛翠玲

管理观察 2009年21期
关键词:反思误区德育教育

葛翠玲

摘要:加强青少年“德智体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有”人才,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本文对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三个误区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误区 反思

加强青少年“德智体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有”人才,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教育这个基础。毋庸置疑,当前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德育教育提出极大的挑战。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教育课题和社会课题。先看3个发生在近年来青少年德育失范的极端案例:2004昆明云南大学年发生了连致四人死亡的“马加爵案”,同年江苏江阴发生了初中生陈志刚连杀两名亲密同学的案件,这两起血案都是因为案件当事人马加爵和陈志刚自卑心理作祟,心理极端化因素所致。第三个案例是西安市某中学生写了一篇20年后回到母校的作文,他见昔日一个好友衣衫褴楼,便说道:哥们现在发财了,少不了你的份,轿车拿去,美女拿去,金钱拿去。这些案例虽然是个案,不代表当前未成年人整体德育状况,但德育教育在他们身上失效和失灵的状况,不能不令我们反思。从总体上讲,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缺乏德智并重的一致性。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学校办学方向和教育性质的体现,影响和决定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至理名言说:“有德而无学,其学薄弱;有学而无德,其学险恶。没有民族精神的所谓才只能是蠢才”。未成年人是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群,“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新的文字,好画最美最新的图画。”德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德育养成应从基础抓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人才的选拔机制的影响,人们对德育本身及其重要性存在一种糊涂的认识,衡量和评估学校成绩,多是以教学质量为主,而德育质量及其发展状况,则被摆在一种理论的表层和肤浅的理解之上。学校教育中的各门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同样也有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对它的要求和赋予它的深刻蕴涵。教学相长并不排除德育教育之外,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同样需要正确的观念及崇高的目标指导和激励。所以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缺乏必要道德素养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

二、重学校、轻家庭,德育教育缺乏家校之间的衔接性。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情况令人费解。比如有些学生在学校品学兼优,但在社会上却像是换了一个人,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品位,目无法纪恣意妄为,或者是在种种不健康的消极因素下,很容易就使自己所受的教育付之一炬,毁之一旦。2005年9月2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经过对不少中小学校的调研发现,对不少孩子而言,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5+2=0现象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家庭、社会、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各有不同特征和侧重点。简单来说,学校是一种强制教育,家庭则是强制和道义的结合,而社会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一种自觉意识和自主精神得以维持。实践中,有人认为德育工作只是学校的责任,或者只是学校政工部门的本职,而不重视家庭教育,不重视社会环境对德育养成的影响,使得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脱钩、学校与家庭脱节。古人云:“育善在家,发智在师”,说明了家庭在德育中的重要性。美国的波士顿地区,有一个叫王渊的中国籍女学生,因为不愿放弃自己的国籍而拒绝美国的总统奖,平时她父母家教的第一条就是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良好家教的一个成功范例。相反,如果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或者不切实际提过高的要求,都有可能是家庭教育适得其反。我们要立足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积极构造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认真克服消极的校外影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开辟家校教育新渠道,才能使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一个更为宽泛的环境中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只有接受了良好德育教育的人,才能对德育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提供良好的影响和保证。

三、重一时、轻一生,德育教育缺乏终身而为的连贯性。

学校接受的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还不是人生所接受教育的全部,必须做到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对人的教育是一个持续、久远的过程,它与人的生命同在,随着生命的消失而停止。同样,良好的道德教育也需要贯穿生命的始终。这就又引出了对德育教育理解的一个误区,即认为德育教育只是未成年人上学期间应接受的教育,具有一定阶段性和针对性。这种理解,人为地破坏了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将其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因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这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带动并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包括德育素质在内的人才结构构成。只有不断更新和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讲,接受一种终身教育,既是人才发展的主观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有人认为,只要经济抓好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他们曾为国家和社会恪尽职守,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因为放弃了思想政治学习和自我约束,在金钱和权势面前丧失了党性原则和人格操守,以至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社会不断进步,人才不断发展,人才的发展只有同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断的教育中寻求新的发展,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猜你喜欢

反思误区德育教育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