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拉动内需的对策研究
2009-06-25赵吉林邹红
赵吉林 邹 红
摘要:教育是最大的社会服务业,而目前总体来说我国优质的教育的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特别是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城乡居民教育消费需求增加,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政府有必要扩大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增强教育改革对内需的释放作用,鼓励人们增加教育消费,通过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本文就教育拉动内需的对策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育内需消费
作为最大的社会服务业,教育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日益严重,公共教育经费持续短缺、优质教育较为缺乏、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导致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加深。由此,作为国民教育的主导者,政府有必要在当前刺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过程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显著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通过政府消费支出增长所带来的乘数效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教育服务产品,加快启动居民的教育消费,增强教育改革对内需的释放作用,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一)拓宽学费减免政策的覆盖面
继2007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国务院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子女教育支出是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而言,学费减免政策能够直接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但是,现行的学费减免政策仅针对九年义务教育,能够为家庭节约的支出每年只有几百元,对家庭消费支出的提高效用不大。实际上,给很多农村家庭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一年的学费大概在三千到六千之间,而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及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家庭(按三人计算)年可支配收入仅有一万元左右(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如果这些家庭的子女要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需要拿出大约1/2的收入。因此,国家应该对来自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实行高等教育学费减免政策,即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给普通高校充抵学校应收学费。一方面,财政拨款可以保证高校在免收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学费的前提下,维持学校各项建设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的教育支出能极大改善其家庭经济状况。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因此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将提高其对一般消费品的购买力,并有效拉动内需。
(二)推行精英教育的全额奖学金制度
精英教育,主要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已经开始逐步实行以奖学金制度取代原有公费研究生制度的培养机制,旨在激励学生持续学习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使高等院校制定的奖学金额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发放给学生的奖学金也许并不能满足部分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他们极有可能因为无法筹集学费等原因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精英教育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高端人才,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不能让优秀的贫困学生失之交臂。因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统一拨款,对优秀贫困生推行精英教育阶段的全额奖学金制度。这不仅有助于与国际通行的奖学金制度接轨,而且能有效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可以为其家庭节省一大笔教育支出,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支出增加,必将会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产生积极作用。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我国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68%。由于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据农业部调查,我国现有4.8亿的农村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4%,高中文化程度占11.7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4%。劳动力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近年来国家已经陆续出台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比如2003年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农业部等六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这些措施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农村职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国家投入严重不足,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还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加强发展力度。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担负主要责任。第一,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有需要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第二,充分利用各类中专及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办学优势,建立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培训及就业机制。第三,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者。一方面,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而经济增长会提高国民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对农民工自身而言,职业技能的提高能够使他找到工资更高的工作,收入状况的改善会带来消费支出的增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拉动内需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是广大农村学生接受知识的起点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利于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政府根据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分类制定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包括校舍、基本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工具等在内的硬件标准及师资队伍、校园网络等在内的软件标准。其次,根据制定的标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帮助农村学校达到规定水平。对于特困地区,中央财政可以实行全额拨款制度。此外,政府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尤其是要提高在贫困、边远山区从事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以上措施会从三个方面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第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长期内必然带动整个国家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及国民收入水平上升,消费增加。第二,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做出硬性规定,必然会增加对建筑材料、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需求,从而直接扩大内需。第三,农村教师收入水平得到改善,增加的收入中必然有一部分会用于消费,使国内消费需求增大。
(五)建立国家再就业培训基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原因导致的失业,其中的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我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期,如果劳动力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新的产业结构要求,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衰退会加速淘汰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企业,使失业人数在短期内迅速攀升。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外出农民工“返乡潮”就是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典型例证。大批的农民工不得不被迫返乡重新寻找工作,但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他们在短时间内再就业的可能性,如果政府不能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将有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对文化和技能素质偏低的失业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再就业。经过培训的劳动力再上岗,收入回到正常水平,对一般消费品的购买力增强,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同时,再就业培训使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水平上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推动作用,刺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并由此拉动内需。
(六)加大对中西部高等院校的扶持力度
高等院校担负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硬件设施及软件环境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会为当地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高校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经济与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然而,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不可能从地方政府财政获得足额资金用于自身建设。因此,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中央政府应该根据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通过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等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学校利用财政拨款,增加在教学设施、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把学生培养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人才。从长远来看,高校源源不断向社会输出的高素质劳动力,将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国民收入会因此提高,国内需求也必将出现相应的增长。
注释:本研究中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