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
2009-06-25刘卫平
本期关注赛项——教学实践评优
教学实践评优赛项不仅考查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在考查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因此,本赛项将体现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教学录像作为评审重点。本赛项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应用新技术,倡导创新整合模式,采取了对应用组委会推荐的应用模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选手给予额外加分的政策。本期就请参与历届本赛项评审工作的刘卫平老师为我们解读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在NOC活动的教学实践评优赛项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组委会、赛项评委和参赛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学实践评优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新技术的应用,二是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往竞赛中曾有这样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的一节课: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用鼠标点击。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等。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反倒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的。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8个孩子分1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8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9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学生:后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10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转化,成为常态的新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年前开始尝试应用时,就是当时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广大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堂也已经是普及应用的常态了。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实验(非常态教学)—普及(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换句话说,能够转化为常态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有效的应用创新。以往竞赛中有一节低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学习的课。在课上,学生显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计算机操作、图形、颜色和文本上,对思维主题及扩展的注意反倒被冲淡了很多。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为画图而画图。教师课后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级小学生因受思维发展水平所限,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不合适,教师绘制指导的困难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这个年段,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而用纸绘,情况则会好得多。
作为常态课中的应用创新,要有可以观察到的呈现形式,即“创新点”。创新点可以在整节课上呈现出来,如在Moodle平台上组织教学;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的创新、成熟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而真正的创新点,应该是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服务的,是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的。以往竞赛中,有两节中学生使用数码手绘图板的美术课,高中、初中各一节。数码手绘图板是新工具,能检测压感,能模仿出铅笔、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喷枪等各种不同的绘画效果,其易记录、易修改、易创作的特点,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大有裨益。这两节课的“创新点”,呈现为新工具的应用,既可以作为传统美术创作的工具之一,还能够发展成为新的独立创作形式的工具。新技术的应用,对探索课程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学科创新产生了促进作用。
●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技术应用创新要成为真正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就应该重视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二者缺一不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更需要有独到而科学的设计,合理而周密的实施,否则会大大降低其有效性。不管采用什么技术应用创新,教学设计时,首先是要考虑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然后再考虑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可以把技术应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并根据所选技术工具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环节。在具体呈现的教学设计文本中,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要有,特别是以技术应用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实践评优赛项中,要有创意、亮点和特色,如电子交互式白板、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Moodle平台等,但这些还是为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这两个设计的关系要摆正,技术应用创新设计应该服务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创新目标应该和教学目标相符。
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科而不是围绕技术。比如,有些教师决定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关注点就从学科转向工具,教学设计围绕白板转,从设计开始到课堂实施,始终下意识提醒自己用的是白板,要把白板的功能尽量多地应用起来,展示出来。像这样技术应用先入为主、首先想到工具而忽略学科教学和学科学习的应用创新,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因此,特别是要做好先进的技术应用创新与优秀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设计。以往竞赛中有一节初中物理课《二力平衡》,教师采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学设计中,这位教师既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进行了周密的设计,也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对电子白板应用做了合理设计,选择了电子白板的部分功能,制作了相应课件;同时,还专门对板书、演示实验进行了设计与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优点和黑板板书的优点,“白板”与“黑板”并用,还现场完成了两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强烈印象,学生的学习效益明显提高。
●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技术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即使做了周到的设计,其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生成一些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特别是创新应用,更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实施。要重视反思性说课。反思性说课和预设性说课不同:预设性说课在上课之前,重在说预设;反思性说课是在上课之后,重在说自己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的、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反思性说课,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明确的针对性,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更大的帮助。特别是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其应用、作用、绩效等方面更需要教师进行反思。
目前各种说课评比和说课比赛中,反思性说课比例占绝大多数。教学实践评优赛项就是以说课为主。针对技术应用创新的说课,要说技术应用创新,更要说学科教学。要做好两者兼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应用创新的反思性说课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而谈。重点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这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哪些技术应用策略,技术应用有什么创新点,为什么采用这些策略;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创新,解决了哪些用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或解决效率较低的问题,怎样解决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效果甚微,为什么;等等。一定要避免把说课说成器材设备或平台的功能介绍,如“这个教学环节,我用了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那个环节,我用了白板的遮挡功能”类似的内容,而为什么用这些功能却很少提及,把说课异化为功能说明。这样的说课,特别是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题的说课,教师过多介绍创新的呈现形式而忘了课。
说课中的教学反思,既要有针对学科教学的,还要有对技术应用的,如对技术的选择、设计、应用等,要具体。对创新的探索,也应该有所反思。反思要提出有价值的研讨问题,进行观点性陈述。
说课时的语言应该是科学的、学术性的,尽量避免华丽词藻的堆砌。遗憾的是,个别教师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还是采用了大量经过修饰的、充满艺术性的陈述语言。说课过程中,较多关注的是“我”而不是“课”。说课说课,是“说”,不是“朗诵”,更不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