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沦陷及其应对策略
2009-06-25刘渊富
刘渊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35-01
摘要:现如今,新闻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经常出现一些有悖于道德标准的炒作手段,本文从新闻伦理失衡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危害和应对的相关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的伦理遗失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闻道德
我国最近十年来新闻道德建设面临的观念上和实践中的危机。这些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虽然在建立新型职业道德方面已具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但有相当部分新闻工作没有做出相应的新闻道德行为。根本的内在原因在于这些新闻工作者缺乏与新闻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便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动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闻道德建设,要解决这种新闻道德困境,必须以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培育为着力点。就像汶川地震的时候,由于有时候急于报道。一些不合时宜的采访,一些不得体的问话,一些不该出现的镜头,一些不合适的照片也引起了受众的异议,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也需要我们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再作一次考量。
1新闻出现道德沦陷的现象
1.1假新闻
在以经济实力论老大的当今社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其内心常常会感到压抑和失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或多或少的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那么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就会出现爆料别人隐私等行为,这种现象在娱乐新闻中最为明显,娱乐新闻受众需要的其实不再是真实——真实与否不关他们的事,那些消息不管是荒唐的还是可信的,关键是可消遣。可用来娱乐。对受众来说接受娱乐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不是真实。对娱乐新闻讲真实或许是种奢望。
1.2低俗化
媒体低俗之风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一些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轰动效应”,从业人员良荞不齐、素质低、缺乏责任意识和社会道德感的问题,也有受社会庸俗化思潮不良影响,受众文化消费亟待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关于如何抵制广播电视低俗之风,王太华指出要结合选题管理制度、播出管理制度、收听收看制度、分级审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综合的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有学者指出要改变广播产业化发展整体思路,从决策层入手,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改变节目收听率调查机制现状;加强对广播从业者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的最后阵地应该在播出环节。所以必须加强对电话、短信、嘉宾的管理:完善强化节目审稿机制与听评机制。
2新闻道德沦陷应对策略
2.1教育为先,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鉴于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一节奏不断加快任务不断加重、压力不断加大,在中央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政策指引下,定期分批分层次地对新闻工作者进行集中学习教育不失为一个提高人员素质的好办法。既能够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又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深入基层一线锻炼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形式,是由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基层锻炼的直接示范作用是课堂式教学所不具备的,它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深入基层所获得的材料是第一手材料,获得的认知是直接认知,它比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材料和间接认知更为形象、生动、深刻新闻战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认真开展好干部交流、基层考察调研活动,把干部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去体验基层生活。去感受基层冷暖。
2.2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新闻自律。
媒介的伦理自觉是媒体责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媒体伦理自觉是媒体对其社会活动所应当遵从的伦理取向与道德要求的认知,往往指对媒体活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困惑的适度把握,是媒体用自律塑造公信度、美誉度与社会公众形象的明确意识,是媒体在回应各种现实道德追问中的责任担当。軿輳就陈力丹指出,面对传媒职业道德问题,需要传媒的有效自律机制,需要传媒自身配置一套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现在少数传媒在内部已经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按内部自律检查工作,但多数传媒还没有健全这样的机制。
新闻理想是树立是新闻自律的重要条件。新闻自律需要完善自律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个人职业道德自律档案:二是建立和完善新闻事业社会联合诚信系统:三是设立新闻道德自律评价制度;四是实行奖惩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五是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六是建立新闻从业人员淘汰机制。
2.3新闻道德环境的优化
道德环境对道德情感的培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环境好坏会改变人的认知取向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认同,还会改变人的道德情感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预期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改良新闻道德环境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第一,优化新闻道德制度环境。美德最初总是他律的。是由社会外在规范转化而来的个人人格的道德。第二。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和传媒要给予公众参与和监督传媒活动的平台。公众的广泛、深入参与和监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新闻道德舆论环境。进而提升传媒及其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感、荣辱感。第三,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公德意识。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负有维护社会公德的义务。良好社会公德风尚的形成,本身就是新闻道德环境的优化。记者,首先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需要具备人之为人的尊严感、爱人之心、同情心等,需要讲社会公德:其次才是一个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首先就要“带头实践社会公德”。
2.4提升记者人文素质,真切感受群众心声。
所谓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简言之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是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记者应当有人文关怀。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修养。媒体只有不断提升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真情关怀各类报道对象,真切感受广大受众的心声,才能赢得受众的尊重与信任。同时。记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人文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尊重、关心报道对象及受众。公平、公正地反映报道对象的生存现状。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提高记者的职业素质、增加对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才是减少伤害。提高媒体公信力,更好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然而,提高记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水平确实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记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觉悟,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上,需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新闻人的同时也具备社会人的身份,要善于以社会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事物,以社会人的眼光与态度面对被采访者,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尊重人、关怀人。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媒体也要提高自身觉悟,不能在市场竞争中一味追求数和量,要把人文关怀也作为考评记者的标准,共同营造人文关怀的职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