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价值对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影响和冲击
2009-06-25张曙光
张曙光
摘要:分析网络价值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冲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学习、价值分析和价值鉴别能力,更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网络不良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践中塑造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网络价值;价值学习;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C9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37-03
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2.53亿,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接入宽带的比例为84.7%,同时,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达到1 218万,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规模的新突破,成为我们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查询信息,抒发情感,网络媒体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胡锦涛在参加人民网强国论坛互动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在众多网民中,25岁以下的年轻网民比例高达51.2%。报告特别指出,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8 000万,对互联网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群体。[1]在这个群体中,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因此,研究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对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影响,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思想动态,传播方式,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依赖电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产生的网络社会,具有自己特定的存在形态,它“既不同于传统以地理区域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以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高速信息传播基础上的‘虚拟社会。是一种不断远离传统、探索未来的新的社会形态”。[1]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和匿名性。所谓虚拟性,是指网络交往行为得以依附的交往空间,是一种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它既不依附于特定物理实体或时空位置,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或能量传递过程中,因此,虚拟交往行为自然就摆脱了现实社会中道德伦理、法律规范的制约,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疏远、道德主体意识的缺失。所谓匿名性是指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使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行为主体的匿名所产生的模糊容易使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弱化。由于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巨大,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常常被称为“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作为最新的大众传媒,网络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等特点。它不断汇集多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断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价值的传播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二、网络价值传播对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双重影响
随着国家对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方面,网络的发展反映了这个基本态势,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大学生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非常关心国家建设和民生疾苦,在国家面临重大灾难面前,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国家统一的关键时刻,他们毫不犹豫通过网络传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谴责道德失范现象,大力弘扬社会正义。“3·14真相”的披露、“5·12特大地震”的救援、“奥运火炬”的国外护送,大学生利用网络展现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显示民族团结的合力。爱国青年,无论身在何处,都心系祖国,维护国家尊严,沉重打击了西方反华势力的气焰。爱国网友,特别是国内外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来创作图片、音乐、视频讴歌社会正义,批判各种反华传谣和污蔑。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爱国、守法、创新观念,使中国网络文化的格调呈现出积极和正面的光辉。在当代社会,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健康的网络价值观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造出轻松、活泼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感知更为深刻、全面。要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如录像、影片、视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资源互补,增强网络优秀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利用网络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通过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找出对策,使高校思想及时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潜在思想动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
另一方面,网络成为无政府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泛滥的滋生蔓延的土壤。由于大学生缺乏对重大问题的深层次考虑,政治自觉性和坚定性还不够成熟,他们经常会走入误区。不可否认,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重大问题认识比较肤浅,困惑和迷茫逐渐增多。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观念已经在网络上大肆泛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任由这种思潮蔓延,势必会造成全社会价值混乱,势必削弱民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众所周知,价值冲突和价值背离,是伴随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指向多元化发展而变化的,会通过传媒的最新载体——网络表现出来,不良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价值选择的冲击更具毁灭性。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评价在网络上都有具体的表现,中外价值观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西方反动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良的网络文化、价值模式、民主观念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选择产生很大的负面冲击。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善恶和是非判断。虚假信息、反动思潮、色情和暴力等文化垃圾充斥着网络,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西方反华势力通过网络误导和引诱缺乏鉴别力的青年大学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准则。
三、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
学习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超越。学习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化获得经验、知识并外化为行为的活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大学生价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学习、模仿到内化的过程。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文化,网络一方面以丰富的知识信息、迅捷的传播方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网络不良文化和低俗文化正加紧对大学生进行争夺和渗透,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形成和发展。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文化传播的核心,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不可轻视。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和理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主体,代表着当代中国价值观变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关乎国家、民族、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价值观念的稳定性。但价值观念毕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社会变迁,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和意识。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经过市场经济的涤荡,不再以一个完整的观念与规范体系存在于社会生活。在社会转型的价值困惑中,大学生除了从传统价值观念中寻找支撑之外,更倾向于新的价值理念处理价值难题。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1.关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最新变化和个体差异
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源分散、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的社会,社会利益和评价标准逐步多元化,由过去的集体利益至上转变为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合法权益。其次,要注意大学生价值观个体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主要来自于社会地位的差异,社会角色的差异,以及社会责任的差异。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目的、评价方法上都可能存在差异。另外,不同人群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评价能力也是不同的。每一评价主体都从主体需要出发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种种不同的、甚至观点对立的价值判断。再次,应当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同时也不忽视对其他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我们不仅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还要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最佳的效果。应当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去,把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
2.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等学校的有关教师要进一步深入社会实际,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网络文化发展的最新特点。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不断改进和创新“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视频、图片、动画、电影等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理想教育,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调动大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要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和拓展“两课”的实践教学,不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个宣传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介绍给学生,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特色,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和良好的网络服务,把优秀的报告和讲座搬上校园网络,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熏陶。
3.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弘扬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
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发展,以民族优秀文化实现网络文化的智力支撑。要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服务的供给水平。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批“立足中国、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企业。要以原创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升级和转型。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重点,大力创新网络文化新型表达方式,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宣传主流价值理念的网络文化品牌。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充分运用互联网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优势,运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趣味性。要发挥互联网“海量信息”的特点,将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报道整合起来,形成多媒体、多层次、多通道的“网络宣传平台”。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网络价值观教育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民生热点、关注舆论热点,了解社会矛盾、了解群体利益诉求和群众情绪,积极化解矛盾,调节情绪。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把党和国家政策同他们的关注结合起来,有效疏导情绪,批驳反动谣言,抨击错误言论,有效纠正价值认识偏差,使正确舆论引导真正入头脑入人心。
4.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文化精华
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让文化精华通过网络深入人心。把高品质、健康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满足人们对健康文化的迫切需求。要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占领网络阵地。大力提倡中华文明“慎独”的传统,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和理想教育,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自觉。要清醒认识中西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差异,洋为中用,让网络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这是我们抵御不良网络文化最好的手段。
5.利用道德和法律净化网络文化传播,巩固社会主义网络思想阵地
道德是一个民族精神延续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底线和共识,道德是一种自律,通过自我约束实现道德升华。但是,道德不足以制止大量的网络文化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有效地惩治网络违法和网络犯罪,打击网络不良文化。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就是不能割裂道德和法律的联系。净化网络必须“两手抓”,法律和道德要齐头并进,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引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网络的水平,推进网络文化法制化进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防范网络不良文化冲击,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余祖江.网民年轻化、网络文化建设任重道远[N].通信信息报,2007-08-03.
[2]沈旭,张帆.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6-02-28.
[3]周能友,朱晓兰.Internet集中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4]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
[6]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Probe into value communication on Internet impacts on college students
ZHANG Shu-guang
(Humanities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analyse internet value impacts upon college student's , try to help them conduct moral of internet, cultivate correct judgement and analyse ability of value judgement.
Key words: internet value; value study ; value ju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