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高考对中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2009-06-25孙恒
孙 恒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考是联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主要桥梁。它不但可以调控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高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引导师生选择、追求教育教学目标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等均有强化和导向作用。
高考的导向功能具有两重性。因高考在结构设置、内容安排、考试方法的确立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考的导向功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倾向性,从而造成某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果高考导向功能发挥良好,就能引导中学教育向科学、高效、健康的方向良性发展;如果导向功能发挥失常或导向功能异化,就会导致中学教育扭曲,形成畸形的升学竞争,出现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降低、个性受压抑、创新能力受抑制,最终给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那么如何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除了政策层面的因素外,通过高考命题的改进和完善来有效降低高考对中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是一条大有作为之路。
一、 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体现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也应是高考命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命题应尽可能反映当今教育要求的素质目标,尽可能与时俱进地满足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及目标需要,正确引导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片面的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教育的畸形发展。因为目的是应试,造成学校在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只重视考试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发展上,只重视优生而轻视差生,忽视后进生;过分重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忽视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共性,忽视对个性的培养……素质教育则是一种面向全体,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潜能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高考命题要从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角度来确定需要考查的内容领域,以促进学生全面和有个性地发展;考试内容要体现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作出正确引导。
具体而言,高考命题要努力追求以下几个转变:试题命制要以知识立意逐步转变为以能力立意;淡化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考查,更多关注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加大对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改变目前综合能力考查为学科“冷拼盘”的现状,追求以一条主线整合不同知识点,科学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高考命题还要与时俱进地体现对两个目标的追求。一是追求以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为试卷的主要内容。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考应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为主旨,以最能激发、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为试卷主要内容,并积极、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二是努力使高考试题符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健康发展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对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在构思试题情景、设计设问角度、制定评分方法时追求新意。以避免高考试题成为中学应试训练时的首选题目模式,避免出现因回避应试训练而提高试卷难度的被动局面。
二、 完善考试设计
1.规范考试目标,引导命题、教学
考试设计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量化(评分)。这三个问题均与考试的测量目标密切相关。因此,考试设计和命题首先必须明确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总目标,总目标是对要考查的能力要求的总体抽象概括,其表述一般比较笼统、原则,无需作系统性详细表述;二是考试具体目标,是针对学科在纸笔环境下所要测量的能力制定的操作层面目标,它根据考生在考试中的行为或表现来界定,其表述应清晰,是可测定的行为标准。
考试目标主要出现在考前公布的“考试说明”中。纵观历年的“考试说明”,对考试目标的阐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向着可操作性方向努力的过程,它为命题指导思想和考试结果的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当前看,考试目标的编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向更规范,更具指导性努力。具体来说,首先要处理好课程标准与考试目标的关系。课程标准是考试的出发点和归宿,考试目标应与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目标高度一致。目前高考大多在笔试环境下进行,而笔试环境下可测量的考试目标是有限的,只有那些在纸笔考试环境下可测的内容才能够作为考试的总目标。其次,要尽可能列出可以作为考试具体目标的分阶段或分类目标,必须有反映行为类型和水平的动词对考试具体目标作尽可能详细而系统的描述,以便命题人员、教师和考生对其内涵有确切的理解,并能按照考试目标和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和学习,避免盲目拔高或降低考试要求,有效避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2.完善试题设计,体现开放、鲜活
“开放”要通过开放性试题来体现。开放性试题是以培养或评价学生创新意识、习惯、品质和初步创新能力为宗旨的一类试题。它要求考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认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情境。因此,开放性试题是对中学创新教育的一种驱动,必将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摒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与习惯,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批判、能创新的思维品质。
“鲜活”要通过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试题来体现,这样的试题能提供真实、鲜活、新颖的情境,更具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感受、体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提高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丰富学习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精心设计试卷蓝图,科学确定各项细目
设计试卷蓝图包括制定考试的知识内容、认知层次、题型题量和难度分布等各项细目。一份结构设计良好的试卷,考试内容应不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各知识点内容分值比例得当,考核内容重点突出;不同认知目标层次(能力层次)的试题分值比例符合“考试大纲”要求;题型体现学科特色,各题型搭配及分值比例恰当;题量适中,与考试时间相合,能够使考生在规定时间内从容答完试题;难度设置恰当,符合中学学情。
试卷难度控制是命题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对教学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所以也是试卷命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试卷难度包括平均难度和难度结构分布两个方面。平均难度(平均分)应尽量远离高考录取分数划界点;难度结构分布不仅应与考生能力分布相匹配,还应在某个分数划界点上具有较强的鉴别力,以便把考生准确地分成宜录取和不宜录取两大组: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业水平,又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避免不良的社会效应。此外,不同年份试卷难度的不稳定会使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产生相应的波动,影响考生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甚至引起社会性问题,所以考虑不同考次试卷之间的平行性也是试卷难度控制的一个
重要内容。
三、 采用恰当的考试形式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主要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种,每一项智能仍可再细分;个体所具有的智能只有优势之别,并无优劣之分。多元智能理论承认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的存在,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Gardner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由于智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因而对智能的开发与评估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目前高考仍然将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放在考查的核心位置,这导致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得到畸形发展,而德、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被忽略,造成教育过程的偏向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片面性。因此,从考试形式看,宜改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宜在考试中采用多种考试形式,如英语考试中增加口试,增加技术考试并且采用上机考试等等。
四、 选择合适的考试内容
选择考试内容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公平、公正
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制度,高考的公平性尤其重要,但由于考生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以及自身个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这种公平性又必然是相对的,因而高考命题应着力缩小这种不公平:注重试题素材选用的公平性,尽量考虑地域差异,试题不出现有利于局部地区而不利于其他地区的问题;注意性别因素,试题不能有利于某一性别而不利于另一性别。此外,选择考试内容时还要让试卷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让考试变成每个人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过程,让每一个分数都具有人性化的意义。
2.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厚基础”、“宽口径”。专业与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学科过细、专业过多逐步向学科综合、科际整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入学起始阶段,淡化专业、强调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所以,高考的考查内容更应坚持基础性原则,以满足高校选择合格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不同高校办学各有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高考能够选拔适合在各类学校发展的不同人才。因此高考在考查学生基本学力的同时,还应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特别是满足特长生的需要。
3.全面考查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前者是指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并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求异思维品质的考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各具个性。因此,高考在注重全面考查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个体差异的考核,努力体现以往传统的文化知识考试无法测量出的学生的个性品质、素质特征等。
全面考查和发展个性的原则既符合高校对合格生源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全面考查,才能使教师感到所有内容都需要认真地教,使学生感到所有内容都需要认真地学,避免根据考试经验在教,学中投机取巧的现象的发生。目前高考在对学生个性特征的考查方面还有很大的盲点,因此重视和遵循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也显得尤为迫切。
五、 加强考试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考试信息反馈是指在考前和考后,向中学提供有关考试信息,帮助学生、教师正确理解考试。
首先,要帮助中学教师理解考试的目标、内容与教学的目标、内容之间的差别;理解为什么学校教学采取的形式和训练方式不需要与考试采取的形式、题型等完全相同;理解考试的目的与教学直接目的之间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教师正确理解考试,正确理解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考试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及时、详细地向学校提供考试报告,告知每个学生在考试中表现的水平及其学习的薄弱方面,以有利于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教学;有利于教师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建议,增强考试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三,考试机构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考试机构人员的素质越高,对考试研究得越深,设计、开发考试时考虑的相关因素就越多,也就越能够及时发现和克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对考试分数的解释就越有效,设计、开发的考试对学校教学的正面影响就可能越大,负面影响则可能相对较小。
最后,考试机构应该与课程开发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考试机构与课程开发机构密切配合,有助于考试设计人员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有助于双方互相理解课程与考试的关系;在考试设计、命题、考试结果报道和反馈等方面密切配合,有助于课程开发机构与考试机构一起共同降低考试对学校教学的负面影响。考试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理解考试本身的科学要求,理解考试本身的局限性,并在制定政策时考虑这些局限性,运用考试结果对学校评价时,能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学校考试结果的影响;有助于考试机构理解教育行政部门对考试设计、开发的要求,尽可能发挥考试的正面功能,抑制其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榕榕.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硕士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3] 胡甲刚.素质教育本质问题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6):28-31.
[4] 廖同文.高考导向功能异化现象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刘清华.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