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农村中学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探讨

2009-06-25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讲稿书面语言口头

殷 豪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生要“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说话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表达训练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

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毛病,而对于我们最基层的农村初中生来说,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语言干瘪,说不出几句话;二是思路不清,语无伦次,或者重复罗嗦,漫无中心;三是说话有气无力,根本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四是说话无轻重缓急,无抑扬顿挫;五是抓耳挠腮,面红耳赤;六是说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拖泥带水。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是学生缺少讲话素养,缺乏“说”的严格训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强化朗读训练

朗读好课本中的范文是讲话训练的基础。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笔者都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朗读时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机会。在读的训练中,笔者注意了三个问题:

一是要求明确。①口齿清楚,主要是从学生发音的技巧和部位指点起,帮助学生克服声音混浊、吐字不清的毛病;②声音洪亮,主要是从学生朗读的姿势纠正起,帮助学生克服低头哈腰、声音微弱的毛病;③快慢适宜,主要是从朗读的抑扬顿挫指导起,帮助学生克服劈劈啪啪放“机关枪”的毛病。

二是方式多样。有默读(为大声朗读做准备),有试读(主要是发现问题),有自由读(让学生领会文章含义、体会文章感情),有齐读(主要是集体检查效果)等。对于一些精彩篇章,笔者还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指导学生表情朗读。

经过半年的训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同学们基本养成了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良好习惯;二是同学们站起来面对大家朗读,不再害怕了;三是能够大声朗读,音量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样便为后面的说讲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书面语向口语的转化

1,为了提高学生“讲话”的能力,教师要做好“朗读”和“讲话”之间的过渡,要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因为,朗读和讲话并不是一回事。朗读,只要求学生把指定的书面语言准确无误地读出来,不允许加一字、减一字、换一字;而讲话,则要求运用口语,把指定的内容亲切自然地表达出来,虽然要忠实于讲稿,但可以适当发挥,并不强求一字不变。朗读和讲话的差异,从内容来看也就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差异:前者是“写的语言”,它着眼于手写、眼看,写的人不能用手势或特殊语调之类的东西去帮助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就需要一些能代替这些东西的非口语的词汇成分。又由于书面语言可以让人细读,所以有些地方,可以把句子写得长些;而口头语言,是“说的语言”,着眼于嘴说、耳听,说话的人可以用手势或特殊的语调,帮助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考虑到听者在眼前,因此,就无需运用书面语言所采用的代替手势之类的手段,语言自然要平易通俗一些,句子一般要简短些,带着表示感情的成分就会多—些。

笔者常常遇到一些学生,读一段文章显得很流畅,但要他们用自己的话把这段文章的意思讲出来就不行了: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在一些讨论会上,好多学生不能自如地讲,而是拿着讲稿在读。因此,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这个“转化”。

2,教学中,笔者充分依据教材,围绕这个“转化”,从四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讲述训练:①必须赋予一定的情感,也就是说,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尽量人情;②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也就是要注意词汇的变化,尽量口语化;③态度要亲切自然,要注意语速的变换,尽量传神;④要合理想像,适当润色,要注意气氛的渲染。例如,在讲《陈涉世家》时,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讲述“揭竿为旗”、“丹书鱼腹”、“篝火狐鸣”三个故事,着重训练学生变换词汇的能力;在讲《端午日》时,笔者又通过组织学生复述课文中“赛龙舟”和“追鸭子”的热闹场面,着重训练学生变换语速、合理想像、适当润色、渲染气氛、传神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等等。

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的过程中,都能注意到词汇、语速、语气和语调的表达变化,效果比较显著。

三、反复训练“说”

朗读是说、讲的基础,“转化”的练习为说、讲进一步创造了条件。但是,真正能让学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出口成章,而且做到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表达流利、说话传神,还需要进行专门“说”的训练。笔者在课内训练的主要方式是:

1,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当堂回答,重点训练学生的口头对答能力。从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启发学生口头组话、组文,着重训练学生口头遣词联句的能力。

2,联系学生实际,拟定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口头作文,着重训练学生的口头综合表达能力。例如,在教《父母的心》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联系实际,口述他们的父母亲关爱自己的故事,并要求叙述生动感人。这样做,对培养学生敏捷的文思,有很大好处。

3,抓住课文中的疑点难点,发动学生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日头辩论能力。例如,在学习《社戏》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那夜看的戏真的很好看吗?”“那夜吃的豆也真的很好吃吗?”问题一出,同学们都在积极思索,随后纷纷举手发言。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最后大家才明白了文章的主题。组织争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说、讲的兴趣。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说、讲的冲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切实提高学生说讲的能力。

4,组织专题故事会、演讲会,进行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说、讲能力。在组织这类活动的时候,大致分六个步骤进行:①提出要求(包括提出标准、布置内容);②个人准备(这一步主要是学生活动,如拟讲稿、熟悉讲稿、考虑讲法。教师重点是督促检查、个别指导);③小组试讲(目的是给每个同学提供讲台、组织听众、给予实践的机会);④小组评议(实际上是发动同学对每个人的说讲进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比赛);⑤对全班讲(这带有示范的性质);⑥总结提高。

通过经常性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确实有了显著提高。笔者班45人中,有44人能够对着讲稿,用清楚的语言、洪亮的声音。面对全班同学从容讲话了。其中,有21人能脱离讲稿,按照简单的提纲发言。基本上能做到讲四五分钟话没有语病。

口语训练确实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训练,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单靠课内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孤立地抓“说和讲”也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全面规划与分段要求相结合;坚持集体讲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坚持昕、说、读、写相结合。总之,教师只有把口语训练贯穿于学生的全部活动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讲稿书面语言口头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鲍勃·迪伦受奖演说词成书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口头表达一点通
讲稿事件
讲话
口头作文